“不要急于创新,不要急于做大。”他交棒时只留下这两句话
王正华“交班”
□陈姗姗
自从今年一季度向春秋航空(601021)董事会提交辞去股份公司董事长职务的报告后,王正华就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今,他的身份是春秋集团董事长,更多关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层面。
尽管春秋集团是春秋航空的母公司,但把春秋航空交给大儿子王煜后,他的确空闲了不少。“晚上不用起来看经营数据,一开始还要靠吃安眠药才睡得着。”王正华说。
这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却常在暴晒的烈日下与年轻人一起搬运旅客行李;这是一个“抠门”的老板,却将大把股权分给了员工。
进取与保守、创新与专注、平和与野心,一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在这位春秋航空创始人身上融合在一起——国内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王正华的烙印。
弃官从商 草根创业
创办春秋国旅之前,王正华是一名处在上升期的政府公务员。1981年,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扔下“铁饭碗”,以3000元的培训费起家,创办了春秋旅行社,那时他38岁。
王正华说,之所以选择旅游作为切入点,很大一部分源于一本书的影响。
“那时杭州大学有一个助教,被派到欧洲去学习后,带回来一本书叫《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实际上,我做旅行社一开始就能上道,就是取决于书里的基本思想。你必须研究这个行业的趋势,然后按照趋势向前走。”他说。
《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提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旅游市场里,85%-90%的游人是散客,散客旅游才是真正的市场主流。这本书决定了春秋旅行社的发展轨迹。
10多年后,王正华把它从一个只有2平方米营业场所的小公司,变成了国内最大的民营旅行社之一。彼时,打造一家属于自己航空公司的想法又开始清晰,这同样受到一本书的影响:《西南航空》。
之后,王正华开始不断派员工到海外学习,也亲自拜访美国西南航空、欧洲瑞安航空等国外著名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最后,他将自办航空公司定位为低成本,虽然当时国内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王正华的设想是:通过降低运营成本,让利于消费者,使乘飞机就像坐火车卧铺一样便宜。春秋航空于2005年开飞后,因相继抛出“1元机票”“199、299”的超低票价,一度被视为行业搅局者。
省钱省到了骨头里
其实在中国,发展低成本航空的先天环境并不占优势。与国外不同,因国内油品统一定价,机场候机楼亦无区分,占据航空公司主要支出的航油、机场等成本均无法降低。春秋航空能提供平均比全服务航空便宜30%的机票,与其实行单一机型全经济舱座位、提高飞行日利用率及自建离港、销售系统不无关系。
春秋航空的飞机无头等舱,每架飞机可比一般公司多出20余个座位,算到每人头上成本可减少14%-15%;飞机日利用率超过11小时,比行业平均高两小时,相当于每天可多飞一趟上海往返青岛。日利用率提高,还可有效摊薄飞机发动机折旧、员工薪酬等固定成本,这也是座公里成本降低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自有售票、离港系统,完全脱离国内航空公司通用的中航信系统,每年可省下上亿元费用;通过网络订购电子客票,省去开票、送票的人工费,也使公司的销售成本比一般航空公司低。较之行业平均水平,春秋航空的主营业务成本低62%、管理成本低50%、财务成本低60%、营销成本低78%。
当然,王正华在公司一直倡导的“抠门”文化,也起着重要作用。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
王正华的办公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还与公司CEO共用一间;他的衣服一穿就是8-10十年,出差从不坐头等舱,住宿一般只住三星级以下酒店。
秉承老板的“省钱”哲学,春秋航空在成本节约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飞机由空姐自己打扫,复印纸严格执行正反两面用……
2008年,王正华带队赴伦敦考察时足足带了三大旅行袋食品,包括速泡面60袋、拌面40袋及榨菜、辣酱、煮鸡蛋等。公司一位IT总工程师开玩笑说:“跟王总出差,吃的是‘猪狗食’、住的是地下室,誓将低成本进行到底。”
对于王正华的节俭,小儿子王炜的理解是“物尽其用”。他说,父亲做任何事情都要做最好,而做最好的前提是更多投入,如英国每年都有国际低成本会议,他每次都会带几十个公司的年轻人去,这是一笔昂贵的费用。该花的钱他很会花,然后把它用到极致。但在生活方面,如在公司员工食堂吃饭,曾有一位女孩没吃完一碗面,就被他说“你如果不吃完的话,对做面的人就是一种不尊重”。
股权激励 分享财富
“跟着我一起干20年、30年的员工,长期也养成了这种文化,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也非常有奔头。”王正华说,公司有两项成本不会省,一是安全不降成本、二是员工工资不低于成本。不仅如此,他还将大部分股权分给了中高层管理者、骨干员工。
春秋航空上市之前,春秋集团就有六七十个大股东,他们既有日常决策的投票权、年底又可分红;还有四五百名员工持有干股(只分红、无表决权),他们是每年选出来的优秀员工、业务骨干。
这种股权结构、分配方式,是这家绝对“抠门”公司员工干劲十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绝大部分在职干部认为,在春秋集团干活虽较辛苦、但有奔头。
在春秋航空,一周工作6天是家常便饭的事;王正华更是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工作,不出差便每天两点一线: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9点回家,凌晨三四点醒来看看前一天的经营数据、飞机运行情况。
而春秋航空上市之后,100余名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飞行员,也通过间接持股分享了红利。
根据春秋航空的招股说明书,其四大股东公司均主要由自然人持股。其中,大股东春秋国旅有包括春秋航空董事长、CEO等在内的24名自然人持股,二股东春秋包机也由同样24名公司高管持股。
此外,两家股东公司春翔投资、春翼投资主要是为了更多员工分享上市红利而成立。其中,春翔投资由春秋航空的48名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飞行员等业务骨干设立,春翼投资则由春秋航空、春秋国旅的39名管理层人士、业务骨干设立。
“不懂的坚决不做”
随着2015年春秋航空上市融资及机队规模不断壮大,公司要不要向远飞、要不要引进宽体机的声音一直在内部充斥,甚至有管理层建议应效仿其它公司进军房地产、酒店等看起来更赚钱的领域。
每当此时,王正华总会投上“反对票”,一直强调“不懂的坚决不做”。尽管对买飞机这件事总是出手大方,但只要提到“跨界”,他就显得特别谨慎。正因此,春秋集团发展这么多年,旗下业务仍集中在航空、旅游两块。
数年前,为吸引春秋航空在河北加大运力投放,该省曾给春秋集团300亩土地“支持”,位置在石家庄市中心地带。但公司拿到土地后,转手就卖给了当地房开公司,两年后对方房子卖光,赚得盆满钵满。王正华却觉得心安理得,认为造房子、卖房子的事,自己不会干、也干不好。
而对于航空领域拓展,王正华一直不遗余力,还把国内的低成本模式复制到日本,成立了春秋航空日本株式会社。此后,涉及公司的一系列“跨界”合作便陆续上演,但春秋集团仍未为此投出一分钱。
比如,与日本阳光地产公司合作,就是该公司用当地便宜的贷款利息买下酒店,春秋集团则发挥组织客源的优势,对酒店进行“保底经营”。所谓“底”,即给予阳光地产一部分稳定的基础利润,春秋集团可不承担投资风险,打出“春秋”品牌还可获“基础利润”以上的利润。
目前,春秋阳光的入住率达93%,客房均价约为500元,其中40%直销、40%代销、10%依靠OTA等渠道。第二家相同模式的酒店,也已在大阪试营业。
初探旅游航空上下游
“虽然他在这方面显得相对保守,但在日常经营管理上,有些地方我反而更保守。”王炜说,“比如对年轻人的任命,我更愿意用有经验的;而他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背后其实是对创新的渴求。”
在去年春秋航空一场持续全天的战略研讨会上,王正华甚至提议大家研讨一下在美国已研制成功试飞的“飞行汽车”。他认为,若100多万元能买到一辆会飞的汽车,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从与日本地产公司合作开始,王正华的“专一”的确有所松动。据了解,春秋集团内部已组建第三大业务板块春秋投资,主要是在旅游航空上下游产业寻找新盈利点,包括酒店、景区、观光巴士等;同时参与荡口景区管理,不过并未投入资金,而是通过引流等方式参与分成。
上月,春秋还与开元旅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集中双方优势资源,携手推动酒店、旅游、航空、景区及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集酒店、旅游、航空资源为一体,具有新概念、新技术、直连直销功能的会员联盟。
此次合作,春秋集团也许会花钱建酒店了。按王正华的说法,公司将在自有航线、旅游目的地寻找涉足酒店投资的机会,可采取合资管理、租赁经营、保底经营、受托管理等方式,那时即需找一个“懂行”的合作伙伴,如开元旅业。
不过从今年开始,73岁的王正华选择逐渐淡出微观经营领域,把航空等具体业务交给儿子们打理。“去年就有其他管理层对我说,你的大儿子都47岁了,总不能让他60岁才接班吧。”王正华如此回应辞去春秋航空董事长职位的原因。
如今执掌春秋航空的大儿子王煜,20年前被王正华送到美国读书时,父亲只给了他5万元。“在美国的8年,我没有再给他任何钱;后来不仅拿到两个硕士文凭,还自己赚了2万美元。”王正华对此颇为满意。
刚回国时,王煜并未直接进入春秋集团,而是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了7年,才进入父亲的公司参与经营管理。
在交接春秋航空业务的会上,王正华给大儿子留下了两句话:“不要急于创新,不要急于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