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217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06

贵州旅游:“走马观花”升级“文化深度”

□本报记者 李 丽

  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每年都要接待两三万名外国游客,年收入达一两百万元;他还与北京图书馆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带动几十户村民造纸,劳动力实现就地转化且村民收入增加,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贵州加强人文资源保护、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共融多赢,多年来抓出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表明,老百姓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后,就会转变观念、增强文化认同感,成为文化保护的主体。”一位多年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人士认为,文化的精神内涵需用产业的形式传播出去,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被大众所接受,被大家所欣赏、消费,才是最好的保护。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省份,贵州共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4位。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汉族与苗、侗、布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代代相继,民族文化灿若星河。古朴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保存完好,在建筑、服饰、语言、信仰、节日、习俗及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方面积淀丰厚、异彩纷呈,与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交汇渗透,构成了多元荟萃的民族历史文化大观园。因每年民族节日多达1000余个,形成“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文化千岛奇观,贵州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需要保护的生态文化圈”之一。

  如今,随着“大旅游”战略引导,贵州民族文化绽放的独特魅力越发为世人知晓。文化与旅游本就共生,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也成为需深入探讨的课题。

  文旅融合展多彩魅力

  近年来,贵州按“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思路,依托丰厚的民族民间、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批颇具市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陆续推向市场,一批新兴民族文化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得到培育,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良好局面。

  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打造出西江千户苗寨、黎从榕民族文化旅游等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外游客来黔必到的景点及首选旅游目的地。贵州以推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契机,按“把内涵做出来”的要求,将孔学堂等50余个文化旅游项目列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予以支持。瓮安草塘千年古邑、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重点旅游项目加速建设,2013年以来已推出62个突出文化生态体验、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新景点、新项目。

  不断强化“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品牌推广,搭建“旅发大会”等旅游发展平台,高起点推出“多彩贵州”主题系列大赛。在旅游外宣促销中,贵州坚持文化引领理念,凡是在主要客源国(地)开展促销活动,无一例外把精美图片、民族服饰、手工技艺、歌舞表演等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使文旅结合推展达到了极致。

  据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进介绍,企业结合实际打造的“山地百货”文创商品主题连锁店,已进入大型景区开设6家店,形成文创产品渠道品牌,店面风格、陈列产品中浓浓的民族文化元素广获好评;探索实施多彩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创新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复合业态;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区,现有“6馆1场1中心”,既有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的非遗博览馆、文创体验馆、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又有民族文化剧场、省内体量最大的非遗生活馆,让贵州文化元素淋漓展现;此外,拟组建“多彩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搭建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目前方案已定并上报审批。

  优化升级需各方发力

  受地理区位等条件限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相对不成熟。而正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民俗文化得以保持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形成一种鹤立于喧嚣尘世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可以预见,只要开发得当,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必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贵州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仍相对滞后,除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因旅游产品单一,全省旅游业发展受到了影响。

  “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够、创新不够,很多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的阶段。”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黔认为,贵州文化旅游观光有余、休闲不足,守旧有余、创新不足,管理乏力、运营不足。她建议,应推动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提升,不断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加快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打造一批高品位旅游景区;传统要素向新要素提升,如织金洞风景区可依靠独特景观资源打造“洞穴文化”“洞穴剧场”,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洞穴剧场在湖北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做过尝试,以土家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情景歌舞《夷水丽川》,常年在景区神龙洞中上演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贵州省政协委员罗猛认为,贵州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产业结构以生态旅游、避暑度假游为主,文化旅游缺乏精品、品牌,还存在产业链短、市场开发不足、宣传不够等问题,需推动“走马观花”式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深度游”转变。

  “任何一种文化旅游形态,它的整合力越强、特色越鲜明,文化个性就越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才会有自己的美学价值,文化旅游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罗猛建议,首先应由地方政府主导,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并统筹进行科学规划。如贵州古镇很多,对黔东南镇远古镇、贵阳青岩古镇、黔南夜郎古镇等同样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不应“一窝蜂”式的统一发展,而应体现区别性,开展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民族文化巡演等旅游活动。其次,应制作符合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深度挖掘文化产业价值链,在游客集散区域建设大规模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和技艺展示中心”,推动民族文化产品成长。此外,在旅游业各个环节应突出文化元素,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导游、景区讲解员、旅游车驾驶员、宾馆饭店服务员的培训力度,使所有从业者成为旅游文化的实践者、体现者、示范者。

  多管齐下拓旅游内涵

  “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引向深入,用文化的力量去感染、打动和占领市场,让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旅游带来无限的潜力。”据贵州省旅发委人士介绍,行业主管部门将强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深度挖掘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红色胜地的历史故事、白酒酿造等特色产业的独特工艺,着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特色魅力,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引导意义的旅游发展规划、产品规划,深入探索和打造更符合旅游、文化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产品。

  同时,进一步加快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建设,找出主题、写出故事,推出一批民俗体验型、文化传承型、主题观光型、修学悟道型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彰显贵州旅游的独特魅力。

  再次,树立动态式文化保护理念,积极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建设工作,通过结合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指导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乡村旅游、歌舞表演及手工艺品制作,加快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增加村民收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纪念工艺品,推出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旅游休闲主题小镇、旅游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此外,不断提升旅游要素的文化品位,扩大旅游接待规模、增添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全面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着力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一站式”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

黎平县堂安侗寨的鼓楼建筑(记者 李 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