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 接地气
——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
□赵雪峰
《铁网铜钩》是全国人大民宗委副主任、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出版不到一年时间,三次印刷再版,这在当下纯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实属罕见。
看了这部长达36.4万字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我被波澜壮阔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悲喜交加的人物命运,深深地吸引了。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赵仁生的故事展开,形成了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命运史,它是一个民族命运的缩影,一部民族的精神史诗,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文学性。让人读后,深感高大上、接地气。
一、布局高大上
小说通过对鄱阳湖边赵、朱两家的斗争史,写出了一个民族的分裂、团结、奋斗史。小说从“铁网”朱家与“铜钩”赵家成百上千年的水域争端世仇,到携手并肩共同抗日、共同步入新中国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辛酸历程,写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由宗族矛盾的残酷械斗到日寇入侵的民族战争,由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到民族解放,完成了由宗族矛盾到民族矛盾、由家仇到国仇、由冤家到亲家,由仇家变自家的一个过程嬗变。整个脉络走向十分清晰,它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情景再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理想追求。
小说整个布局,前200页写赵、朱两家的斗争史,中间100页是抗战史,最后100页是国共战争史。文章没有内容简介是它的一个特色,就是让读者读后寻找出小说的脉络和主旨,自己去归纳、提炼、概括出一个内容梗概,而不像有的小说内容梗概就告诉你是什么东西,对内容作出了一一交代、一清二楚,这是这部长篇小说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悬念。小说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细节承前启后,顺理成章,没有故意打乱阅读秩序、设置阅读障碍,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我是一气呵成的,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现在有不少的书、不少的电视剧被评为这样奖那样奖,说实话,有些获奖的书籍和电视剧是在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读者是读不下去、看不下去的。而这部书的成功就在于激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我是一气看完的,这对当下读者已经是十分奢侈了。
《铁网铜钩》大起大落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催人奋进,令人手不释卷并掩卷沉思,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喜悦与伤悲,一些地方令人潸然泪下,一些地方令人忍俊不禁,一些地方令人激情飞扬,一些地方又叫人忧心忡忡。我在阅读的时候,有的地方我是笑出了声音,有的地方又流下了眼泪,有些地方让人欲哭无泪、欲喊无声,陷入深深的沉思。
二、 人物接地气
小说将真实的故事与故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故事艺术地再现。赵家许多称谓与习俗与我家酷似,包括对父母的称谓,包括崇文尚武的精神,都与我们赵家酷似。小说中的主人公赵仁生家的家训和崇文尚武的精神,包括死者的遗言,和我们这边赵家很类似,所以我怀疑我们是不是一脉相承的一支宗亲,所以我好像是在读自己的家史,好像作者其实就在写我家。
主人公赵仁生的父亲临终时的告诫是,要外出谋生不要冤冤相报;而爷爷临终时告诫他要报仇雪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选择,两种遗言是自相矛盾的,这两条路径选择,就在这种矛盾的演绎中行走,赵仁生纠结着、矛盾着,前进着,完成了36.4万字的演绎。然而小说并没有图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读来顺理成章,自然天成,没有牵强附会之嫌。赵仁生的智勇双全,飞天拐的灵活好斗,朱继元朱村长的老谋深算,黄县长的贪婪无为等等,表现得真实、生动、接地气,让人过目不忘。赵仁生、朱小鲤和赵山花等人物在历史的推进中不断成长,由一个个普通村民成为抗日英雄和解放军战士,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把一个既重视读书而又崇尚暴力的赵、朱两家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力透纸背。赵仁生这个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演绎了一个民族的成长史和苦难史,收到了以小见大、以弱见博,滴水见日之功效,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家追求圆满和谐的理想世界。
三、写作有特色
首先人物肖像描写很有特色,描写得很成功,栩栩如生。插叙的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苏先生身世的插叙,朱元璋、陈友谅交战的插叙等等,手法都很成功,包括语言都很有特色。比如苏先生的语言,体现了文绉绉的特色,飞天拐体现了粗野、狂放不羁的特色,打铁师傅的语言形象生动,主人公赵仁生的语言体现得很有智慧。整本书的叙事语言,非常精准。例如,再穷再贱,生比死好;再苦再累,笑比哭好;如此这般、民何以堪……这些语言,非常生动,精准到位。有些句子很美,很跳跃,跨度很大。如:炉火起了又灭,灭了又起;铁锤响了又停、停了又响。一晃五年过去……有大家风范。我想起了阿来的《尘埃落地》:“当锅里的狗肉飘着热气的时候,一支队伍吹着唢呐就从山那边翻了过来……”。前面的人物伏笔,在后面几乎都作了交代和回应。如被卖掉的赵山花,后面成长为解放军。朱家老冤家的女儿朱小鲤,后来在情感上选择了赵仁生,并当了解放军的过程,充满了戏剧色彩。还有打铁师傅的出家以及赵仁生对黄县长的保护,后来黄县长对赵仁生的报答及黄县长最后的觉醒和反抗,都充满了戏剧色彩,小说都作了一一交代。
我也写过长篇小说《皇天后土》,有些人物写着写着我就搞忘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每个人物的交代,都是圆满的,有些文字对当今依然警示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如: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又如:堂上铁面无私,为政不在多言。幕后廉洁拒礼,当官务识大体。对这个民族的“官本”和“民本”,依然有着震耳欲聋的价值意义。“县长夜宿赵家村”这个部分写得相当漂亮,充满了无法抗拒的哲理。作者在书中,用苏先生为黄县长的三条建议,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为官的真谛:一曰兴教化,二曰兴水利,三曰兴吏治。吏治有力,则社会井然。社会公正,则百姓无怨。
作者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对这些思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思考,还兼济了政治家的思想。小说便具备了应有的高度和境界。苏先生死后,在身上留下一幅血联,可谓一代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呐喊。上联:呜呼,父母养我,礼仪误我,歹人害我,何日清风骀荡,黎民安居乐业告慰我?下联:哀哉!奸佞窃国,贼人乱国,愚官误国,但期明月普照,天下祥和富足造新国!还有日本人问:“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自相残杀?而且持续几百年几千年,我实在弄不明白”。这些语言和人物对话,犹如黄钟大吕,寄予了作者深深的思想和思考。小说的末尾写得很美、很祥和、很诗意,与前面的暴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予了作者用心良苦的向往。
作家吴仕民先生生于1951年,早期北大高材生,国家民委老领导,对贵州感情甚笃,高看一眼,厚爱一成。其文博大精深,其情令人感佩。作为一名省级老领导、老学者、北大老前辈,集30年思考,3年成书,他的文字值得敬佩,他的人品值得敬畏。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同志今天在贵州为这个老领导、老作家举办作品研讨会,其诚可感、其品可亲、其格可佩、其人可敬!!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形势下新一轮贵州省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中,社会治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小说为我们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小说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包括社会生态、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面对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爆点易炸,进一步提出了软管理与硬管理两手抓,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等问题大有裨益,在小说中也找到了必要的根脉和答案。这对我们如何利用和引导好民间力量、宗族力量,抓好社会治理,讲好贵州故事、布好贵州秩序,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算是我们结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