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66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25

黔辣,一坛突然打碎的陈年老酒(上)

□吴茂钊

  贵州人家生小孩,当孩子落地,“哇”的一声表示孩子健康后,族中长者就会取来鲜辣椒或干辣椒,用辣椒头蘸一点白酒,放在孩子鼻子处嗅一嗅,再放在嘴里舔一舔。据长辈说,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也同大多数贵州人一样,在餐桌上赌吃辣椒赌喝酒,也都说过,我可是先尝了辣椒和酒后才吃上奶的,辣椒随吃,不怕;酒是随便喝,不醉,要不,我们再来点辣椒下酒?

  就辣椒而言,自古流传于民间俗语“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确,贵州各族人民所栽培的辣椒品种和食用辣椒方法均不计其数,民间家常菜几乎无菜不辣,香辣、麻辣、糟辣、煳辣、酸辣、鲜辣、辛辣、干辣,个个拿手,一辣一格,百辣百味,同一菜肴,亦可多种辣椒。其表现重点是近乎餐餐都要用辣椒蘸水,辣椒蘸水的配搭,菜肴原汤之辅味,较少使用酱油、香油等调味品配合。

  辣椒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茄科,在贵州又名辣角、辣子、海椒、海辣、辣茄。省内各地均有种植。2001年评出贵州名椒11个品种:贵阳小河辣椒、遵义牛角椒、遵义虾子朝天小辣椒、贵州绥阳子朝天椒、绥阳“小米辣”朝天椒、毕节大方皱皮椒、大方线椒、贵阳乌当线椒、独山基场皱椒、毕节线椒、山辣椒等。还有花溪党武辣椒,大方的鸡爪辣椒,绥阳子弹头辣椒,贵阳百宜、新场和安顺、都匀等地的辣椒。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有的辣而香;有的香而不辣;有的辣得干香浓郁;有的辣得回味无穷……可谓辣出风格、辣出品位。

  贵州盛产辣椒,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之一。贵州辣椒生产历史悠久,仅产自遵义市的小辣椒就有近400年的历史。辣椒种植大县绥阳县2000年种植面积就达13.8万亩,产量1.75万吨。遵义县已出现辣椒专业村30多个,绥阳县和遵义县虾子镇均建有辣椒城。2005年,遵义县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评定为“中国辣椒之都”。随着辣椒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辣椒的需求越来越大,贵州省辣椒的生产及加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大小辣椒加工企业也有百余家,辣椒产品和制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有的产品已跨出国门,销到欧洲及东南亚各国,老干妈油辣椒日产120万瓶,热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辣椒是人们喜食的一种调料品,既有增味效果,又有添色增香、去腥膻、解油腻的作用,国内外许许多多的名菜佳肴,都是以辣味辣色作为其主要特色。同时辣椒还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袪风散寒、开胃健胃、补肝明目、温中下气、抑菌止痒和防腐驱虫的作用。

  贵州 纯辣之地

  黔辣,有如黔人之淳朴;黔人食辣,讲究的就是一个纯字。

  笔者作为70后,时值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童年生活,儿时的玩具,不外乎就是在田地里度过的,玩具多是庄稼里够得着农作物。辣椒自然是最多的,诸如辣椒这样的“玩具”,可远不比今天花样百出的智力玩具,那时候生活相对较差,大人们忙于生计。饥饿的孩子们玩着玩着就放进嘴里,随着哇哇哭喊声,能解决的办法只有母乳和山泉,大点的男孩子,也常常因为玩耍过度,导致尿尿时用手抓后,与被辣椒辣嘴后吃母乳母亲的感受一样,火辣辣的大喊大叫。也正是这些经历,练就了一身能吃辣的功夫。在后来的美食协会工作中,虽然处处低调行事。但我多次被评选为专家评委参与活动,贵阳市政府机构组织的2006年贵阳美食电视大赛上,随行的电视台美女记者多次要为我做专访,甚至与我赌吃辣椒,条件是我输了就答应专访,未达目的,后又赌酒,也未成功。自今还为“辣椒拒访”而“惭愧”。怎能用从小练就的“功夫”与之炫耀呢?

  稍大一点时,孩子们就会帮助大人们种植辣椒和制作辣椒菜肴了,记得学做城市名为“金裹银”的包谷饭时我4岁,要知道这饭是需要分别将大米煮至八九分熟沥去米汤,玉米粉加水蒸制全熟后在竹器内混合再蒸制熟透的经验活,搭着板凳就做好了,后来父母夸说,做辣椒最少早在3岁就开始的。再后来,记不清年龄段了,反正比要求天天的背诵的唐诗还清晰的“酢辣椒”,秋后天气下凉,一年生作物辣椒慢慢的枯萎,这是农村人将还未来得及由青变紫、由紫变红或者半青半紫、半紫半红的大辣椒,也就是菜椒收回,洗净晾干,用绣花针将辣椒的人一边竖着划一刀,再将之前准备好的,经锅中慢炒香脆的籼4糯6混合米,用石磨磨成粗粉,拌上盐和自己喜爱的注入青花椒之类的山野香料,填入辣椒内,逐个装坛,在坛口塞上稻草或核桃叶,反扣在配套的、加满水的坛钵中,使其自然发酵和米粉从坛钵中慢慢吸水,使之滋润、回酸和纯味、醇香。一个月后,就可以将辣椒取出,放在蒸米饭的饭上蒸熟(,再加少许猪油,炒香蒜苗切碎的蒜花,连粘有少许米粉的熟酢辣椒一同炒香,香糯、酸辣、醇厚、化渣的美食就成了乡村的高级佳肴了,远不比如今酒店的工艺菜逊色多少。只要保持放置倒扑坛的位置干燥、通风和保证坛钵中水不干,随用随取,常年不坏,越存越香。如果从辣椒明末清初进入中国推算,该工艺应该是酢鱼、酢肉之后创新发展而来的,《释名》:“酢,酝也,以盐糁酝酿而成也,诸鱼皆可知”;《齐名要术》:“作鱼酢法”记载用“糁拌及用倒扑坛贮藏法”。《广韵》:“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岭外作答》载:南人以鱼为酢,有十年不坏,且老酢为最。得知酢是中国烹饪古老技术之一,也是古代贮藏肉类的方法之一。而酢辣椒之后,又发展有酢冬瓜、酢辣椒面、酢芋丝等等。后来上了烹饪专科学校学习烹饪,查阅资料,方知此法曾经影响东北亚、中部整个中东部和东南亚,后来仅存于贵州、湖北恩施和日本少量地区。而酢辣椒仅存于贵州。能留存下来,深究之后,也许是深山生活之无奈,亦或是淳朴之人做纯粹之事,品纯辣之食,传纯美之技艺于后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