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6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25

村寨变景区 农舍变旅馆 农民变职员

——钟山区创新“三变”模式观察

□本报记者 顾 怡

  “在国家大扶贫战略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出党校的作用,钟山区委、区政府把区委党校建在了双洞这个贫困村,并整合全区培训资源,形成钟山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四校合一’的培训格局。通过创新‘三变’模式让过去的贫困村‘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端上旅游“金饭碗”。”在钟山区委党校,该校副校长张锦蓉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提高贫困群众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发上旅游财、端上旅游“金饭碗”,钟山区在双洞村开展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的同时,针对贵州发展人域旅游的大背景,结合双洞村的实际情况,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理念,创新“三变+旅游+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贫”模式,提出了“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的新思路。

  在区委党校创办了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与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培训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开展职业技能大培训。区级成立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在有景区景点的镇、社区分别成立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学习、培训、就业平台,使贫困群众掌握一定技能,实现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家,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拔去“穷根”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能保障。其具体做法为:

  培训对象本土化。立足为钟山旅游业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培训对象以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为主,同时向周边县区开放,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全市”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开班以来,共培训学员14期735人(第14期正在培训中),其中已培训结束的13期661人已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实现就业436人。

  教学实习一体化。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培训对象的文化结构、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就业意愿等,开设景区解说、酒店服务、乡村旅馆经营、蜡染、民间刺绣、电子商务、电瓶车驾驶、接待礼仪、普通话及简单旅游英语等课程,因材施教。同时,紧扣旅游发展实际需求,在注重理论教学同时,更注重“实战训练”,每期培训两个月,一个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一个月在月照养生谷、大河堡、梅花山等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培训重心向现场操作倾斜,进一步提高劳动技能操作水平,实现教学实习一体化。

  培训保障惠民化。针对贫困群众想学一门技术但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从2016年起,区计划两年内投入经费3360万元用于贫困群众全覆盖免费培训。培训期间,由政府统一安排食宿,并按20 元/人/天发放误工补助。不出钱也能学技能的“拎包”培训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学习到一技之长的同时,不因培训误工导致收入减少,打消了贫困群众的顾虑,提升了培训积极性。

  培训管理规范化。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事后跟踪,按照培训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学员电子档案和培训档案,做到“一期一案、一人一档”。建立“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为每位学员建立二维码档案,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实时了解学员的个人信息、培训专业以及就业状况,做好学员就业跟踪服务。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训合格后,由培训机构颁发培训结业证书,确保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旅游产业需要的各类服务型人才。对有经营意愿和经营条件的,通过“3个15万”、创业担保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等政策帮助其自主经营“农家餐馆”、特色小吃等,增加经营性收入,如:大河镇周家寨贫困群众何德俊,参加第一期贫困群众培训结业后,利用自家房屋开办了农家乐,每月收入约4000元;对有就业意愿的,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聘用或推荐就业,让农民成为服务员、保洁员、观光车驾驶员、景区解说员、治安员等,每月工资均在1800元以上,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部分优秀学员可就地转化为培训教师,如:马坝村三名学员经过培训后,留校从事苗族蜡画蜡染教学;对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还可进入村支“两委”工作。

  乡风家风文明化。“美丽乡村”美在青山绿水,更美在乡风民风。钟山区在培训过程中把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增强群众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和自身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看齐意识”,引导农民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让来到钟山的游客找到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张锦蓉还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内生动力。培训不仅让贫困户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还通过思想教育,让贫困群众认识到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找到缩小差距的关键所在,燃起摆脱贫困的希望之火,树立起主动谋求转变、积极脱贫致富的观念,真正在思想上脱贫。促进了群众技能提升,优化扶贫方式。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短期培训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贫困户增强就业本领、从事旅游行业提供了有效渠道,较快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参加培训后,可就近就业,不用外出务工,既保障收入,又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促进了人才资源聚集,推动全域旅游。通过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学员学成后分别入户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一教十、十教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村寨变景区、农家变旅馆、农民变“职员”、人人能就业的新局面,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培训,贫困人口从无技能变为有技能,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和景区流动,推动农民变市民,提升城镇化、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