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冰雪旅游
特色凉都打造旅游新变革
□孔凡菊
日前,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康养胜地·中国凉都”采风团走进盘县,宣传盘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三变”改革、全域旅游等工作,探访盘县美景,传播盘县声音。
采风团30余人在两天时间里,走进娘娘山景区和坡上草原景区,听取“三变”改革在娘娘山从孕育到成长的艰辛历程,聆听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家国情怀,感受沐浴在“三变”改革春风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欣赏盘县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
2016年,六盘水在建旅游项目340余个,梅花山、野玉海、黄果树瀑布源、娘娘山、乌蒙大草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功推出了一批滑雪运动、低空飞行、康体养生、避暑度假、自驾露营、研学科考等现代山地旅游新业态;新增旅游住宿单位178家、客房11236间、床位28279张,新增3A级旅游景区6家、旅游步道216公里、旅游标识419块、停车场26个7.85万平方米、旅游厕所70余座、旅游车辆108辆。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日渐成形。
近年来,六盘水围绕革命文化这一核心,科学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有序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保护、修缮、恢复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大力挖掘、整理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同时,按照现代旅游的发展需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方面统筹考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接待条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红色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
2013年8月17日,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六盘水正式落成,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三线建设博物馆。2016年国庆期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27983人次,同比增长54.6%,导游讲解50余场次。
随着“三线建设”博物馆一日游,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纪念馆游等多条红色旅游线路的推出,六盘水形成了以“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主线、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系列旅游产品。“三线建设”博物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线精神”传承之地、道德建设示范之地,也是六盘水城市对外开放和展示形象的窗口。随着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的不断拓展,六盘水红色旅游日渐火热。
乡村旅游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是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六盘水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城市近郊旅游发展区、民族节庆景区景点体验观光区和乡镇小城镇发展区等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是六盘水野玉海国家山地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彝族风情街、彝族美食街、火把节广场、土司庄园、九重宫殿、市政广场、千户彝寨等组成,彝族风情街更是小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总面积27公顷,预计总投资10亿元的野玉海景区,围绕一核两翼总体规划,重点打造核心区彝族文化小镇,深入挖掘和整合彝族民俗民间灿烂文化,突出火的灵魂,返璞归真,寻找最古老的彝族文化元素。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近日下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六盘水关寨镇堕却村、保基乡陆家寨、营盘乡哈青村、月照社区双洞村等173个村寨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出台,对六盘水加快推进“旅游+”融合开发,深化大旅游发展,又是一次大好机遇。
悄然兴起的一大批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点、农家乐,不仅满足了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更是让游客在品尝乡村美食、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寻找到了乡野情趣。
六盘水不仅适合避暑休闲、康体养生,冬季冰雪可保持2个月左右,适宜开展高山滑雪运动。近年来,主打夏季旅游的六盘水补齐冬季旅游短板,充分利用六盘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打出高山滑雪度假牌,全力打造冰雪旅游产业。
近年来投资兴建的玉舍雪山滑雪场、云海乐原滑雪场和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形成了日接待数万人次的滑雪旅游规模,把六盘水打造成中国南方的滑雪胜地,大大丰富了六盘水山地旅游的内容,推动了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