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在生态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是该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圆满完成实施任务,针对种植补助过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条件建设不足而制约林业产业化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进省委建议:
进一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三年行动计划在路上
为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切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省政府出台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该计划的指导思想为: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抓手,用3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将符合政策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森林经营水平和管护成效显著提高,城郊、村寨、通道、园区植被景观效果明显改善,努力把林业培育为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完成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政府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绿色贵州建设顺利推进;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多层次、多形式推进绿色贵州建设。
记者了解到,按照该计划,通过完成以下8项任务,即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进山地林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城乡绿化美化、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和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到2017年,我省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其中宜林荒山造林660万亩,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退耕还林还草25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0万亩,辐射带动1200万亩。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古树大树保护率达到100%;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民进省委认为,目前我省实际情况,要圆满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必须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产业业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嫁接高端工业技术,突破传统林业发展思路。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民进省委指出,要突破发展思路,要关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种植补助过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种植成活率低,土壤特性、地质特性等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地方植树实际投入人工成本都较高。各地都采用成活以后按苗给予补助和奖励的办法,种植与管护失败成本由承包者负担,无法得到补助。二是林区基础条件建设不足,制约林业产业化。林区公路建设事关林业产业发展,计划实施的大多数地方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通达性较差。使得这些区域发展林业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如旅游、文化以及采伐、加工等,成本较高,便利性不足,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林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技术配套需加强,影响“绿色贵州”建设成效。如林木的良种繁育、植树造林的技术改造、适合贵州的树种、草种的匹配等,还有待在实施计划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草业种植,品种与土壤深度的匹配关系,没有经过验证就下达种植任务,种植的成活率与生态效率、经济效益等较差,影响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四是产业规模小,可持续发展需要高度关注。产业发展需要资源,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的约束往往会影响产业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可重复利用资源的产业发展,一次性利用资源的产业要加以限制;规模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较短,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同需要加强;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附加值需要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特别是林业+相关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广需要加强。五是基层林管员队伍不稳定,技术水平和人员待遇还需提高。林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技术要求较强的产业,目前的基层技术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技术水平与政策水平都不高,待遇差,林管员都不愿意在此岗位工作较长时间,不利于林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林业政策的执行以及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六是一些地方造林失效需高度关注。受喀斯特特殊二元(地上地下)生态水文背景制约,地表水土资源匮乏,干旱、低温、短时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影响,加之少数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后期缺乏持续抚育与有效管护等因素影响,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造林失效或效益不明显现象。
民进省委认为,除此,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基本农田与非基本农田划分不清、宜林面积与下达任务不符、过度强调短期植树造林任务的现象,致使个别地方任务划定时出现困难。
巩固成效推进绿色贵州建设
针对种植补助过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条件建设不足而制约林业产业化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民进省委建议:
——继续巩固绿色贵州建设成效。一是结合林业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特点,与所在区域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做好林区基础建设规划,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林区产业发展条件;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种植补助,提高“绿色贵州”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三是加强保育管护,对前期造林验收后,水土、气候条件较差(特别是喀斯特坡地)区域,根据林木生长客观规律,在其成长郁闭前,不断开展锄草、培土、保肥、持续输入营养源等保育管护措施,巩固提升对三年行动中实施的造林工程,保证造林成果不退化、不返工、能郁闭、能成林。
——整合资源,提升林业工程科学管理水平。当前,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多项造林绿化工程同步实施,造林工程布局存在零散化、破碎化现象,既不利于工程实施与管护,也制约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土地确权等国土空间调查大数据成果与地理信息大数据时空分析技术,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另一方面立足农民意愿与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统筹农业、建设、旅游、国土、环保、生态等领域的涉林工程项目,做好25度坡耕地、15度重要水源地区域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未来林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提升营造林区域与图斑合理化、科学化水平。
——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一是结合各地的土质、水文、气象等数据和人力资源条件,细化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二是积极试点生态综合补偿办法,结合国家新的政策动向,将贵州扶贫战略与绿色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探索新模式,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目前国务院已经颁布生态综合补偿办法的实施意见,按照这一政策,可以整合扶贫、生态补偿以及各口子相关资金来源,规划植树造林与林业发展项目,将产业规划、人力培训、资金引导、技术引入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展对林业的资金、技术、人力的援助。三是探索林业产业发展与公益林造林和养护紧密结合的方式。探索利益相关者负担一部分责任的办法,提高对公益林的养护投入。同时,提高信息化水平,对重要关口实施电子监控,提高监控水平。四是推广现有的较好的产权模式,有效推进林权改革。需要在林权的进一步分解和组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转让以后经营利益如何分配,存在较为广泛的探索空间。五是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继续加强资源的建设与保护,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继续探索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重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重视产业的延伸与拓展,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林业科技含金量,紧盯退根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领域,加大基础研究、良种繁育、林业灾害防范等研究,重点攻克耐早耐寒耐酸耐碱植物品种和优良本土树种培育、森林病虫害、外来入侵有害物种防治等技术;创新机制体制,加强林业及其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大研发和推广投入,高度重视林业产业技术研发、林业+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林业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平台高端人才的聚集作用,建设一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基层林业队伍的稳定,提高生活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加强交流、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林业队伍,特别是基层林业队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