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搬迁的威宁实践
□陈武帅
时下,走进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木社区新搬进的居民三三两两在打扫自家庭院,一个和谐新社区映入眼帘。
据介绍,五里岗街道作为威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三年内计划搬迁8566户40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33户31445人,占搬迁农户78.6%。
为了让搬迁户彻底“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威宁以“搬到好地方、成了上班族、过上好日子”的安置新模式,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
挪穷窝,搬到好地方
暮春时节,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木社区居民沈天付一家喜事连连,生活像花儿般绽放。
沈天付原来是板底乡新胜村沈家坡村民,这是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寨子,2016年底沈天付一家搬进五里岗棒木社区安置点,成为了城里人。这里不仅交通便利,环境舒适,住房小区还配有停车位、绿化带。
如今,沈天付儿子沈先进还在威宁开了一家皮鞋店,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滋润。
据悉,威宁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按照“功能齐、能造血、后劲强”的思路,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协调推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落实“三就”替民解忧。落实好就学,就近统一安排教育资源,搬迁户子女统一就近转学到棒木小学和五里岗小学就读;落实好就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提供、群众点餐”模式,摸清搬迁群众的学历、年龄和就业意愿。经开区企业降低门槛,放宽年龄,降低学历,优先倾斜搬迁群众就业;落实好就医,在安置点附近设置五里岗街道卫计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室,确保搬迁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
衔接“三保”为民增福。统筹抓好搬迁贫困群众迁出地、迁入地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全力做好“一站式”服务。对60周岁以上的搬迁群众,采取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或由县财政在原基础养老金70元标准上再补助每人每月5元,提高搬迁群众养老待遇。
搬新家,挪穷窝,成为越来越多搬迁户的共识。
改穷业,成了上班族
“搬出大山进城市,农村人住上了高楼,还可以打工挣钱,孩子读书也方便,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谈起未来的生活,张凤美显得格外高兴。
张凤美也是易地搬迁搬迁项目的受益者,她家从有“山荒荒,地光光,新坪的姑娘走四方”之称的秀水镇新坪村大箐组搬到威宁经开区,成了园区里的“上班族”。
搬得来更要稳得住。威宁未雨绸缪,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在规划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时,威宁还配套建设种养殖产业、就近务工等项目让搬迁户依托当地资源,就近发展生产、稳定就业,为搬迁户早日脱贫、持续发展找路子。
五里岗街道安置点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产业链延伸、务工、商业门面经营扶持、餐饮、修理等项目,帮助搬迁户尽快脱贫,为搬迁户积极寻找致富路子。
五里岗街道还着力配齐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辖区内扩建后的威宁九三中学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新建职业中学可容纳7000余名学生,威宁第七小学可容纳3000名学生,全县便民服务大厅已投入使用,二甲医院已动工修建,新建农贸市场,商场等配套设施即将投入使用......
如今,五里岗街道集中安置点有效推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一个以乌撒大道为中心的新城区已初具雏形。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威宁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任务下达、资金筹备、制度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政策、规划、资金、制度“四管齐下”的良好局面。”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锋介绍说。
拔穷根,过上好日子
在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4000亩三膜早熟马铃薯基地,银色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种植的费乌瑞它马铃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该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中农发和俣合专业合作社两家大型企业,实现三膜早熟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办法,打造“费乌瑞它”早熟品种。
五里岗街道党委委员曹宣斌算了一笔账,该基地以亩产3000公斤计算,可生产早熟马铃薯9000吨以上,预计产值1800万元。
此外,五里岗街道投资1500万元的1000亩白萝卜基地,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30余户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为周边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铺就一条致富路。
搬出大山拔穷根,产业铺就致富路。五里岗街道盘活“三块地”助民增收,即搬迁群众的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三块地”,由搬出地乡镇(街道)盘活“三块地”,所产生的收益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
“我们围绕打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县的目标,着力解决“能发展”问题,为实现“以搬迁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