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代“相逢”诗
□王贞虎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是说:犹如一叶浮萍在江湖中任由波涛冲荡,聚散无定,四处漂泊,最后都会回归大海;而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相知相识的人一时分离,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各自一方,但人来人往,日后总会有重逢的机会,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忧伤。多用于亲人或朋友分别时相互安慰,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生何处不相逢”,现在一般辞书都说它源出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但据笔者所知,在此之前,至少唐代杜牧、宋代晏殊在诗中都已率先用过。
杜牧(公元803~852年),晚唐杰出诗人。出生于一个高门世族之家,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驾部员外郎,威望都极高。
杜牧年少时,倜傥不羁,游历江南时,在浙江湖州邂逅一位年仅十三岁的盈盈少女张好好,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遂凭借自己的才气和宏愿大发臆想,与张好好约定:在十年之内,自己一定要当上湖州刺史,风风光光地前来娶她为妻。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二十五岁的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双丰收,开始迈入仕途。同年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出任江西观察使,他是杜牧的世交前辈,举荐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杜牧因此随之到了洪州(今南昌)。
翌年,在沈传师为官僚们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杜牧意外地在度曲献舞的众歌姬中,见到了他心中常常惦念的张好好。这时,好好虽只有十四岁,却不幸已名列官府的乐籍。他们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但只相聚了两天,杜牧就奉命出巡南京、扬州去了。
到扬州后不久,诏书颁下,命杜牧为扬州刺史。当时客居扬州的致仕(退休)兵部尚书李某,久慕杜牧的才华,又知他性爱风流,设宴招待杜牧时特命其宠妾紫云侍宴。酒觞耳热之余,杜牧为紫云的姿色所倾倒。李尚书见状,感到自己已年过六旬,而紫云才十八岁,阴阳不调和,便决定把紫云赠给杜牧,以慰客中寥寂。杜牧本欲拒绝,却见该女的相貌和好好有几分相似,且盛情难却,便欣然接纳。
公元839年,杜牧奉诏调到宣城(在安徽)。此时恰好沈传师被任命为皖南节度使,也驻节宣城,张好好随之来了。这时,好好已经成人,出脱得妩媚丰姿,令人怜爱。沈传师知道杜牧心中系念好好,就让他二人秘密成其好事。
杜牧因为新纳了紫云,又刚调到宣城,怕有碍官声,不敢公开收纳好好,便宽慰好好说:“好好,我今生今世一定不会负你,我不日就乞官湖州,在湖州定居,正式娶你为妻。”
临别时,杜牧送给好好一首诗,题为《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遥想关山万里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人生何处不相逢?
既写出了和好好的缠绵感情,又给她留下极大的期盼。好好听了深信不疑,决心暗暗地等待这个好日子的到来。
当时,唐王朝正在日趋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政,边境多事,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杜牧入朝,担任监察御史,对不安定的政局不断上书痛陈时弊,对军事、国家治理和国计民生等问题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在京任职三年之后,杜牧深感宦海风波的险恶,更加怀念张好好,于是接连三次上书请求朝廷任命他为湖州刺史。
可是,待他日夜兼程驰赴湖州去寻访张好好时,却扑了个空。
原先相约十年来娶,张好好一直痴心等了十四年,后来知道杜牧已娶河东裴氏为妻、又纳紫云为妾,约期已过,想来负心汉抛弃了她,而青楼人家日子又实在不好过,她巴不得早日从良,于是三年前趁着还不到人老珠黄就选了个普通商人嫁了,如今已有两个孩子。
杜牧失望之余,挥笔写了一首《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他藉自然界花开花谢、春华秋实的变化匆匆,感叹自己寻芳来迟、红芳褪尽、花落结子而错失了摘花的机会。这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说明了:天涯万里犹咫尺,人生何处不相逢;有情相依莫犹豫,无缘相聚别强求。
杜牧之后,我们见到宋代晏殊的《金柅园》诗中也写有“人生何处不相逢”之句。
晏殊(公元991~1055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景德元年(1004年)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赐同进士出身,复试诗、赋、论,擢秘书省正字,并于该年荣归故里。
回乡之后,受到抚州当地父母官的热情款待,在金柅园的景贤书屋楼上开庆功宴。
金柅园始建于唐朝,是抚州府衙的后花园,园内有水有石,有花有竹,并建有金柅亭、怀谢亭、观音阁、景贤书屋等,景致清新优美。在乡休假这一段时间,晏殊经常在此园读书、交友、流连,对金柅园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入朝后,被派到太子东宫任职。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晏殊与之相处十分融洽,甚得太子的信任。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晏殊二十九岁,抚州老家的人介绍洪州丰城知县孟虚舟的女儿做他的第二任妻子,晏殊兴冲冲由京城赶到老家与孟氏完婚。
期间,他专程到抚州府衙拜访父亲当年的旧僚,再次在金柅园相聚。此前的相聚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迄今前后刚好十五年。由于仕途一帆风顺,加之新婚燕尔,一时高兴而吟出了《金柅园》这样的轻快佳作: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源出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的“寇、丁之贬”,发生的时间是在天禧三年(1019年)之后了。
寇准是北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力主抵御外侮(契丹),反对投降妥协,在太宗和真宗时虽曾受到重用,但他“好刚使气”,常要“捅马蜂窝”,引火烧身,得罪了皇帝、太后和许多权贵同僚,先是被罢去了宰相,出任安州知州(治所在湖北安陆),不久又贬为衡州副使(州府佐吏,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再贬为道州别驾(刺史的随行佐吏,治所在今湖南道县),最后又贬为雷州司户(郡县主管民户的佐吏,治所在今广东海康),愈贬愈远。
丁谓是寇准一手扶植起来的官吏,他虽机敏聪慧、颇有才华、办事能力很强,但为人狡诈,善于钻营,连连得到皇帝和太后的赏识。天禧三年(101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挤寇准,升为宰相。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就是丁谓在中书省执笔拟就诏书、签发命令的。
开始时,朝廷准备把寇准贬到崖州(治所在广东崖县),丁谓心犹不甘,对宰相冯道济说:“贬到了崖州以后,再叫他过海,怎麼样?”冯道济哼哼不置可否。丁谓就大笔一挥,拟就诏命,把寇准贬到雷州去了。时于干兴元年(1022年)四月。
同年七月,独揽朝政、陷害寇准的丁谓,因为同党雷允恭负责的先帝陵寝工程出了事故,受了牵连,被贬到海南去。路过雷州时,受到寇准的接待。当时一些喜欢议论的人嘲笑说:
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在这里,“人生何处不相逢”增添了一层意思,那就是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做事不要太过火,要留有后路,因为以后与对方还会有再碰头的时候,免得太尴尬。
“人生何处不相逢”后来成为历史上迁客骚人诗文中熟用的俗语,如: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何处不相逢,不是冤家不聚头。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