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耀野马川
□朱克强
两匹奋蹄奔腾的野马在蓝天白云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勇往直前。这是一尊象征野马川人民奔腾不息奋斗不止拼搏精神的雕塑。它拔地而起,腾空傲然挺立在山水之间。给人一种催人奋进,时不我待的感觉。
这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的七律《长征》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生动描绘的平均海拔1996米的黔西北崇山峻岭中,一处两侧高山夹峙,中间一马平川,小河自东向西而流的小镇——野马川。这水流一反常态的走势似乎造就了这片河谷平川非同寻常特立独行的野性!或许这种卓尔不群洒脱不羁为野马川的地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吧。
野马川镇。位于黔西北毕节市赫章县城东部16公里处。在红星闪耀的1936年,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任弼时、甘泗淇的率领下,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一路南下从湖南向贵州境内的黔西北蔓延,红军先后占领了黔、大、毕,开展武装斗争,仅在毕节就有5000人参加了红军。蒋介石为扑灭这股腾跃乌蒙的火焰,紧急调遣80个团的兵力,前堵后追,气势汹汹地企图将红二、六军团“聚歼与赫章以北地区”。国民党中央军李觉、郭汝栋、郝梦龄3个纵队转到红军东南面,截断了南下安顺的道路,而万耀煌纵队亦尾追红军至毕节一带,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2月27日,在敌人大兵压境,难于立足的情况下,红二、六军团撤离毕节,向西挺进。红二、六军团在到达赫章的路上当然不是歌中唱的“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相反,那是冷雨寒雪空中飘,乌云满天弹雨叫,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地方杂牌部队对红军围追堵截的二、三月间。那时,黔西北凛冽的寒风中,两支上万人的银灰色队伍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盘旋在僻远贵州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间蜿蜒而行,一万多付红领章红帽徽在博大的山水间更像残留枝头的火棘果,星星点点稀疏不密,但抢眼耀目,给人一种提神振气的刺激与兴奋!两面床单一般大小的红旗虽说因为经历战火与风霜雨雪的侵蚀而略显沧桑,但在万物萧条的冬日晦暗的天空下却格外的耀眼夺目。大大小小的红色在晦暗中构成一股不灭的火焰,漫卷着肆无忌惮的猎猎西风,似乎双方都在拼命地搏击着对方,都在叫着一股劲!在苍凉的山山岭岭间即将像鲜血样绽放的映山红的花骨朵也在与垂死挣扎的寒冬腊月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仿佛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朝阳,就要把最黯淡的世界照个透亮。因为如强弩之末的残冬即将过去,火红的映山红花很快会在春风暖阳下以燎原之势不可阻挡地铺遍满山遍野。3月2日,红军在赫章县野马川中街大地主刘翼苍家二楼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野马川会议。会议分认真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兵力部署及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制定了继续扩红,壮大队伍,改变行动计划,向敌实力薄弱的滇东转移的方针,并决定以赫章为中心,在威宁、赫章和云南的镇雄、彝良、昭通一带与敌周旋,选择有利战机,地点打击和歼灭敌人,实现向东转移的目标。参加会议的有红二、六军团的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任弼时、甘泗淇等人。鉴于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同志已在七星关河中不幸牺牲,决定任命张子意为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袁远为政治部副主任。
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回旋战历时23天,便在赫章县境内转战19天,妈姑、回水塘、毛栗寨、可乐、倮依、法冲、苗营垭口、毛辣子山、法卡坡、等磨梁子、颜家塘、者环山、苗营梁子、赵家梁子、蒋家河坝、法拉窝、哲庄坝、巴基、三锅桩、坪子场、黄家营盘、大屋基梁子、桃园垭口、吊动坡、桃园大垭口、云贵交界的以萨沟(今镇雄巴溜)一带,威宁的板底、云南的奎香、到处都留下了英勇的红军与疯狂的白军殊死激战的足迹。著名的战斗有以则河战斗,哲庄坝战斗。以则河战斗伏击了国民党樊嵩甫纵队28师,歼敌两个连,其中半个连的骑兵被红军消灭,俘敌200多人,使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的红军有了喘息的机会。而在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得漂亮歼灭战哲庄坝战斗中,则以歼敌两个团的兵力,缴获重机枪30挺、步枪千余支,弹药无数的辉煌战绩,而在艰苦卓绝的时刻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提振了指战员的必胜信心和革命到底的信念。在异常激烈的战斗中,红十八团政委余秋里为掩护团长成均,毅然用身体挡住敌人的一梭子子弹而左臂重伤,这三发罪恶的子弹使余秋雨成为我军三位著名的独臂将军之一。狼狈不堪丢盔卸甲的敌军纵队中将司令兼第13师师长万耀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化装成马夫才侥幸逃跑!
史料记载:红二、六军团乌蒙山回旋战,是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以来,处境最危险的一次,在意志品质上,红军经受了极端严重的考验,全军上下同甘共苦、克服气候寒冷,山高谷深,瘴疫伤人,人烟稀少,缺粮缺水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面对多路敌军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中的红军官兵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在军团领导人贺龙出神入化的指挥下,忽东忽西,时进时退。千里转战,在军事上,将十几万穷追不舍,数倍,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远远甩开,化险为夷,搞得顾祝同蒙头转向,拖得万、樊、郝3个纵队疲惫不堪。政治上,红军还在一路上留下“踢死黔军,踩死川军,打死滇军,拖死中央军”的宣传标语,并打击所到之处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为穷苦百姓申冤雪恨,争取和团结地方进步势力,号召和动员老百姓参加红军,神出鬼没,三进三出云南奎香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苦追而终不得的国民党军气了个半死。最终巧妙地跳出敌军的包围圈,达成北上抗日之目的。三个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曾十分高兴地说:“红二、红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就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红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乌蒙山回旋战的胜利浓墨重彩地写下了贺龙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史家评论说乌蒙山回旋战与毛泽东四渡赤水之战,无论在战略意图和战役指挥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赫章短短的19天转战之中,红二、六军团足迹遍布了平山、野马川、城关、达依、白果、水塘堡、妈姑、辅处、可乐、河镇、德桌、哲庄、古基、六曲河、财神、朱明、结构、罗州、双坪、铁匠、安乐溪等21个乡镇。这里的汉、彝、苗、回、布依等18个民族中有一百多人参加了红军。如今,被红军改编的,由哲庄坝行侠仗义打富济贫的地方武装领导人席大明担任司令员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席大明、营长席大宗、连长席志、勤务兵杨龙生烈士的遗骸就是在2008年8月从烈士牺牲地毕节迁葬在家乡烈士陵园的。而当年在哲庄坝战斗中负伤的四名红军战士被当地群众背到干沟大屋基农民孙忠海家养伤,后惨遭地主杀害。孙忠海和孙忠银家冒死在寒冷的黑夜将四位红军的遗体悄悄安葬在哲庄乡环山大座基的磨槽湾垭口上。如今四位红军战士的陵墓又从苏奶红军烈士墓迁过来。五座陵墓八位烈士均有事迹简介,虽然四位在哲庄坝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为红色政权、为劳苦大众、为坚定的革命信念光荣牺牲的精神将与其他四位烈士一样,将与成千上万的红军烈士一样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哲庄坝人民,赫章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激励和鼓舞这块浸染过红军鲜血的土地上的人民改天换地的斗志。丙申猴年的金秋八月,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站在哲庄乡桃园大丫口千亩茶山之巅,置身于烈士陵园和高大的纪念碑之间,用手机拍摄着五座黑底金字的红军墓碑,景仰着红二军团长、共和国开国元帅贺龙湖南桑植的小老乡,土家族红军将领、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曾率部参加开辟湘鄂川黔的一系列战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汉生将军于一九八六年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挥毫题写碑名的“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繁体端庄的行书,黑底金字闪耀在和平阳光下,十二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像人生岁月一般,一年一年地,一轮一轮地穿透80年的春风秋雨,穿透80个悠悠岁月,穿透80载世纪风云,将历史与现实拉得如此的切近,又似乎这般的遥远,仿佛昭示着生生不息的后辈子孙:回首战争,更应该珍爱和平!看着纯净的蓝天白云下绿意怏然的千亩茶园,我忽然感到这恰似一列列逶迤前行的战士向我们走来;绿油油丰收在望的千亩核桃,那也不正像腾跃乌蒙的另一支红军的队伍吗?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听着阳光下的树影婆娑中知了此起彼伏的叫声。思绪一下子便穿越时空回到了80年前,贺龙亲自指挥的哲庄坝战斗,这场为红二、六军团冲出10万敌军重围、奠定北上抗日坚实基础的经典战役。贺龙亲临枪弹横飞的哲庄乡蛇倮梁子靠前指挥的高大身影,被分割合围狼狈逃窜的国民党军的两个团、光荣负伤的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十一连指导员田华堂的壮烈牺牲,敌纵队司令兼十三师师长万耀煌穷途末路,化装成马夫的落荒而逃……一幕幕刀光剑影,一阵阵枪弹飞鸣,一场场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的画面犹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