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6期 本期2095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1-10

毛主席故居背后的故事

□李光平

  近年来,我获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两次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参观考察,每次考察归来都心有所获,了解了不少伟人故居后面的故事。

  毛主席的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的上屋场,是一个土木结构的凹字形院落,屋后是一片翠竹青青的低矮山丘,门前有一个莲花盛开的池塘,正是风水学上所说的前有照,后有靠的理想宅地。故居共有23间房屋,导游讲解时说,这23间房子中十八间半是毛主席家的,另外五间半是邻居家的。我第一次参观时,我专门向导游询问毛主席故居那另外五间半房子的主人是谁,导游说此事他也不清楚,导游词上怎样写的他只能怎样讲。

  我曾当过记着,凭着新闻记者那喜欢刨根问底的职业习惯,回来后我用了不少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委。

  据有关资料介绍,毛主席家原本居住在离故居所在地三公里以外的滴水洞下屋场,他的曾祖父名叫毛祖人,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毛恩农,次子名叫毛恩普。毛恩普就是毛主席的祖父。毛家在滴水洞有老房子一栋,水田十来亩。为了让两个儿子分家后各有产业,毛祖人就在三公里外的上屋场购买了房子和十来亩水田。他所买的房屋是毛氏家族的毛克宇和另外一位姓李人家共有财产,原本有屋十一间,毛、李两家各占五间,中间的堂屋两家共用。后来李姓人家就把他自己的五间半房子卖给了毛主席的曾祖父。到了毛主席祖父辈的毛恩农、毛恩普两兄弟分家时,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分到了上屋场的五间半房屋和十来亩水田,他就带着全家搬到了此地居住。毛主席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是个精明能干的庄稼人,他继承家业后,除了种地之外,还兼营贩米生意,家道很快就兴隆起来。他又购买了二十多亩水田,还在老屋地基上新修了十三间土木结构的泥砖房,他的房产也就由原来的五间半变成了十八间半。而毛克宇家那另外的五间半老屋,毛克宇去世后由其子毛恩苞继承,毛恩苞之子毛竹平后来将此屋卖给毛庙生,先后换了几个主人,这些人也先后成了毛主席家的邻居。

  我第二次到毛主席故居参观时,解说员已对毛主席故居那另外五间半房屋主人的事解说得一清二楚了,内容与我了解的完全一样。而且,他还为我们讲解了故居后面的另外一些故事。据介绍,毛主席的父母在1920年就相继去世了,1925年后,毛主席又把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和堂妹毛泽建都带出去参加革命,毛家老屋自此很少有直系亲人居住。1927年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湘潭县政府就以“共匪家产”的名义将毛家老屋没收充公,好在韶山地处偏僻山乡,此屋充公后也无人购买,但这样一来,无人居住的毛家老屋面临着被彻底毁坏的危险。这时,当年曾在毛家做过长工的农民邹湘庭找到当地保长,要求以借住的名义到毛家老屋居住。他的所谓“借住”,实际上是暗地里来帮助毛家看守祖业。正是因为有了邹湘庭等人的保护,毛家老屋才没有被完全毁坏。

  听罢解说员的介绍后,与我同行的湖南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张辉学告诉我,毛主席故居能够得到很好保存,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解放后湘潭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华国锋同志,当时韶山属湘潭县管辖,华国锋出任湘潭县委书记后所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由湘潭县政府以一千斤稻谷的代价将毛家老屋中的住家户搬出,将毛主席的故居维修加固保护起来。1950年春,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乡探亲并探视老屋,回去后向父亲报告了湘潭县委用简单维修的办法保护老屋的情况,华国锋这个毛主席的家乡父母官在他心中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华国锋任县委书记时专心保护毛主席故居而受到主席的好评相比,20世纪伟大人物之一的刘少奇却在同一问题上因为好心建议而犯了忌讳。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1950年湘潭县委、县政府对毛主席故居进行保护和简单维护后,征得毛泽东同意,故居于1951年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堂屋的匾额是由当地书法家写的,内容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家”,1954年更名为“毛泽东同志故居”。1961年3月,毛主席故居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建设一系列配套设施。

  曾任党和国家第二号人物的刘少奇是毛泽东的小同乡和战友,他故乡所在的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距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只有30余华里。1961年,在毛主席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不久,刘少奇回湖南考察,专程到毛主席故居参观。当他看到“毛泽东同志故居”这个匾额后沉吟半晌说,“故”字有过去的意思,也有逝去的含义,毛主席现在还健在,用“故居”二字不妥,应该改成“旧居”。于是,湖南省就按照刘少奇的建议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刘少奇想不到的是,毛泽东当时已与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生分歧,开始对他有了个人成见,故居改名之事被毛泽东得知后十分生气,他说,我家老房子还要他取名字?不改,故居就是故居。于是,匾额的内容又重新改了过来。

  在离故居不远的私塾教馆里,导游向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毛主席从小就很喜欢游泳,而他的第一位私塾先生邹春培对此是严厉禁止的。一次,邹先生教读论语中的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当读到这里时,毛主席举手要求发言,他说:邹先生,孔圣人都赞成弟子“泳而归”。你为何不许我们下水游泳呢?邹先生无言以对。事后,邹春培对毛主席的父亲说,你这儿子小小年纪就能从圣人之言里为他的行为找依据,将来恐怕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导游还介绍说,在韶山,毛泽东遇到的最后一任老师是毛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毛麓钟先生。毛老先生曾在晚清时期任过一任知县,是毛氏家族中功成名就的长者,又是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伯父。他回乡后也开了一个私塾,毛泽东十五岁时在辍学两年之后又到他那里读书。一次,毛老先生听到田野里蛙声四起,便要他的学生们以蛙鸣为题写诗,只见毛泽东这样写道:“独座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读罢此诗,毛老先生谓然叹曰,此诗有王者之气,王者之气啊!看来,毛氏家族的杰出人物就要出在毛贻昌这一房了。

  毛老先生为何反复念叨的毛氏家族杰出人物之说,此间有一原故。

  据毛氏家谱记载,韶山毛氏家族的始祖名叫毛太华,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军官,他随朱元璋的大将付友德远征云南后,在当地娶了一个王姓少数民族女子为妻。后来其部队移驻湖南长沙,毛太华因年岁较大而退役,此后便未回老家江西吉水,而是选择在长沙城外的朱紫桥定居,后来又辗转迁居到韶山居住。据说,毛太华之所以迁居到韶山居住,是因为他听信风水先生说的一个故事,道是,当年舜皇帝南巡时到过韶山,看到那里风光秀丽,灵气非凡,就在此奏了韶乐,韶山因此而得名。韶山有此名胜传说,早晚要出个惊天动地的人物。毛麓钟老先生似乎对此深信不疑,但他不解的是,到他那一代时,毛氏家族已在韶山生活了十九代人,而毛家的杰出人物始终未能出现,看了毛泽东那首咏蛙诗,他似乎预感到,振兴毛氏家族的人看来已经出现了。于是,他又再次说服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要他让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于是,毛泽东十七岁那年便离开韶山到东山高等小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等地求学。离家时,他留了一首诗给父亲,此诗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麓钟、毛贻昌等老辈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毛泽东这一去就如天降紫薇、龙游大海,他后来振兴的已不是一个不到万余人口的韶山毛氏家族,而是一个有十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