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一片茶叶催生的扶贫效应
□彭 剑 罗 睿
“这个芽头采嫩了,最好采一芽三叶。”11月初的黔北湄潭,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位于高台镇的“智慧茶园”基地,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来自附近村寨的数十位农民,一大早就赶来采摘今年最后一抹“秋茶”。
按以往惯例,霜降后的茶园已进入封园冬管阶段,为何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还在大量采茶呢?
“我从小生长在福建的茶叶世家,武夷山脉的大红袍、武夷岩茶、金骏眉、政和功夫等茶叶品牌闻名于世。当地自古就有‘春茶水、秋茶香’的说法,表明秋天采的茶香气高,特别是新品种金牡丹,鲜叶都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该公司总经理、有着30多年茶叶生产加工经验的叶文盛说,加之湄潭高台特殊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及全程高标准的管控措施,随机检测均可保证达到欧盟标准,再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出的“遵义红”红茶品质极好。
收青室里,前来交茶的68岁老人——高台镇高台村村民蒋世芬,一早送完孙子上学就结伴来此采茶。她刚采的一篓茶叶过秤为8.5斤,差不多一天采30多斤,按5元每斤采摘工资计算,收入150元没问题。
在2013年之前,乘车路过高台街上的人,都能一眼看见对面杂草丛生、光秃秃大山。彼时,高台是出了名的省级一类贫困镇,山高、路陡、人穷、财力差,农民人均纯收入才810元。如何才能“脱贫摘帽”?这是高台镇党委、政府一直思考、探寻的问题。
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琦福苑茶业经多方考察发现,高台一带的土壤为风化石红壤土,属茶树生长上乘地区。于是,从2013年开始在高台的高坡首批承包500亩荒山种植茶叶,并严格按高标准、新起点打造茶园基地,立志建成“两新一高”的高品质母本园基地;同时,计划用3年时间带动农民发展茶叶基地3000亩,成为湄潭新品种茶叶示范核心区。
通过太阳能智能滴灌系统、茶树营养补给、智能浇灌等一体化管理,引进互联网监控技术,聘请县植保专家为茶叶种植病害提供技术保障,该公司确保了茶叶种植源头质量安全。据介绍,今年新建的基地茶园刚投产,新品种加上严格的管控措施,茶叶市场反响很不错。目前,其产值已达150多万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批500亩茶园基地,将于明年投产。
在茶叶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高台镇已发展种植30000亩金牡丹、金观音、黄金芽、紫鹃等茶树新品种。以前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走上了产业致富的路子。
“通过引进茶叶龙头企业搞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全镇已经发展到人均有1亩茶园,按照投产茶园每年采3季约5、6次计算,每亩茶园最低收入6000元;加上发展茶旅、农旅收入,到今年底完全能实现所有贫困村‘摘帽出列’。”该镇党委书记王文进信心满满地说。
高台通过发展茶产业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做法,只是湄潭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61万亩,尤其是2014-2015年投入3488.8余万元新建茶园12万亩,带动了全县15392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