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菊兰:激活企业设计细胞重焕本土服饰动力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尚书正义》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故中华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服饰的作用不仅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并将各种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社会观念等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贵州虽自古地处重山叠嶂之中,交通不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于外部地区,但贵州人追求美好事物和精神愉悦的天性并不落后,尤其因为少数民族聚居而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到了现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交通不断便利,贵州在大量吸收外来服饰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本土服装企业以及服装设计、服装制造、模特等服装相关行业和从业者,其中,贵阳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苟菊兰,长期从事服装设计的教育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心系贵阳本土服饰发展文化。
初见苟菊兰,她穿着一件浅蓝底色、深蓝植绒花朵的类旗袍连衣裙,松松围了一条浅蓝色围巾,手腕上戴一只翠绿的玉镯,头发盘起,淡妆浅笑,温婉的说话方式让人有种跳脱了现实、紧张的生活节奏都放慢了脚步的感觉。但谈起服装,尤其谈起贵州本土服装时,苟菊兰的神情和语气都变得有些激动起来。
贵州本土服装业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苟菊兰说起这段时期,双眼亮晶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当时本土的第一批服装制造企业正蓬勃发展,包括不少老贵阳人耳熟能详的服装一厂、服装二厂、便服厂、衬衫厂、贵阳呢服厂、第一缝纫社、第四缝纫社、第六缝纫社、童装厂等。在那个时代,贵阳人身上穿着的都是本地服装制造企业生产的服装,款式和色彩上都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早期贵阳服装制造企业有不少都是公私合营的产物,七十年代大批量招收工人学徒,扩大经营规模。部分经营灵活的企业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像贵阳祥康服装厂一类的服装制造企业,既拥有自己的门市部,制作呢料套装面向市场销售;也有加工车间,为企业进行工作制服等的批量生产。那时候,能进入服装厂成为一名缝纫工,掌握一技之长,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这样的辉煌终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服装款式陈旧缺乏创新、外来服装制造企业的冲击等原因,老牌的本土服装制造企业相继走上破产或被兼并的道路。苟菊兰回忆到这里,眼里的光芒黯淡下去。
在前往贵阳学院的路上,记者就看到了坐落在贵阳市龙洞堡机场高速路旁的神鹰西服工业城。老贵阳人应当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百货大楼和时代广场作为当时贵阳乃至贵州的时尚坐标,进驻了一批如神鹰、沪阳、巨龙、格森妮这样的本土制造西服品牌。但是像神鹰西服这样屹立不倒的本土服装企业少之又少,多数的企业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状,苟菊兰分析,原材料供应是很关键的原因。本地服装原材料制造企业相当有限,绝大多数原材料都是从江苏、广东等地购买的,虽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链,但是也存在原材料成本较高、引入周期较长等问题。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崛起的本土大型服装原材料制造企业——贵阳棉纺厂,是当时贵阳本土服装产业辉煌时期的奠基石,但因地理、交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早已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被推到了后方。
回忆起早年带学生去江浙布料市场参观的情景,苟菊兰激动地说:“那里的布料真是太多了、太好了、太美了!我和学生都大开眼界,步子都挪不动了。我当时就想,要是贵阳也能有这样的布料市场该多好!”她的语气中既充满了对那样大型、完善的布料市场的憧憬和向往,也对贵阳缺失自己的服装材料制造企业而感到失落。
关键环节的缺失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是致命的。苟菊兰表示,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Design)意指计划、构思、设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图、造型之意,而服装设计的定义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可以分为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设计过程“即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和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环节是影响服装制造能否良性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其他条件较好省份的设计师,在材料市场上走一圈,就能捕捉到新的设计灵感;而本土设计师因资源和信息都较匮乏,本土设计成为“保守”的代名词。
对于服装设计,苟菊兰有着自己的理念。她认为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又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也应有相应的实用性。贵阳现有的本土品牌,大概用两只手都能数过来,并且基本都作为高端定制,只针对某些小众人群,不走入平常百姓家的。“这就是一个贵阳本土服装品牌工作室的定制服装,但因为是类旗袍款式,对着装者的体型、气质、发型及饰品搭配的要求都比较具体,而且面料的价格定位上也偏高,所以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选择,除了一些特殊场合。”苟菊兰指着自己身上的衣裙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服装企业有了了解时尚材料和先进设计理念的“捷径”,而先进的设计理念也必将催生本土服装企业的繁荣前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经本土服装业的起起浮浮,一批如苟菊兰一样的人,心系本土服装业发展,坚持不懈地为本土服装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用实际行动推动本土服装业砥砺前行,以章服之美赞生活之美。
苟菊兰:贵阳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贵州服饰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职业鉴定高级考评员,长期从事服装教学工作。
学生演绎苟菊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