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友:“忠”“艺”两全的书画大家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贵州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绘画艺术的发展比中原和江南晚了上千年,但现代国画大师吴昌硕曾作诗赞:“白石翁看龙友画,云山苍茫树杈木牙。长安客舍人如海,中有千秋两大家。”其中的“龙友”就是贵州著名书画家杨龙友。吴昌硕把杨龙友与齐白石相提并论,评价之高,为贵州历代画家之冠。在杨龙友之前,贵州绘画从未在全国产生过影响,自杨龙友始,这种尴尬的局面才被打破,他是贵州走向全国的第一个书画名家,对贵州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杨龙友(1596-1646年),名文骢,号山子,祖籍江西吉安,万历二十四年生于贵阳城南之石林精舍(今贵阳石岭街一带),父杨师孔,官至浙江参政。《600年贵州不能忘记的人》一文中讲诉:“杨文骢卓才绝艺,皆因他的诗、书、画三绝,还精于骑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杨龙友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天启元年(1621年),水西安邦彦叛乱,发兵围困贵阳,他与父募士拒守;次年贵阳解围,杨龙友率所募追击叛军,克之;天启四年(1624年),杨龙友随家移居南京;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百官尽降,杨龙友投奔唐王朱聿键,任兵部侍郎,提督军务;翌年清军追至福建,杨龙友移师仙霞关,与清军激战,身负重伤,退至浦城被俘,清军多次劝降不屈,慷慨就义,全家36口一同赴难。
杨龙友的父亲杨师孔是一位楷、隶、行、草并工的书家,杨龙友从小受其父熏陶,耳濡目染,对书法钻研很深,青年时期就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底。杨龙友的书法艺术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家学渊源、师法多方和自己的潜心独创。从现存作品看,他比较擅长行草,行书洒脱娟秀,到了晚年书法技法更加圆熟,质朴而不拘谨,清秀而又苍劲,看似落笔行笔皆不经意,实则不经意中流露出很深的功力。尤其他的小行草兼有晋唐风骨和章草格韵,气味高古,底蕴深沉。
晚明书法流派纷呈,但皆源自传统学书的共识,即以唐楷为入手的基本工夫。杨龙友也是从颜真卿入手,师法钟、王,更加以米南宫笔意及杨太师、董文敏布白之法,别具风貌。杨龙友的字潇洒方正,字体和风格差异十分明显,书与诗、画并美交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艺术。
“手中一杖,足下千峰”。晚明人士多好游山览水,杨龙友也曾说:“余生长万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习,亦往往机缘相凑,所谓得之习惯,亦根之胎骨也。”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中把杨龙友列为明代千余山水画家中的写景派十余人之一,足可见其绘画中十分重视师造化。杨龙友的山水从现实景物出发,常画水墨,不设色,有时干笔淡墨,有时湿笔浓墨,有时干湿并用,注重勾勒皴擦,有时稍加点染,自成一派。在强调师造化的同时,杨龙友也广师诸家,主要有荆浩、关仝、范宽、李成、董源、巨然、惠崇、李唐、马远,夏王圭、赵孟兆页、黄公望、吴镇、沈周等历代名家。在钻研和学习他们的绘画技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杨龙友以眼前的山川河流为蓝本,根据景物的特点灵活运用绘画语言,取古人笔意技法写自然景物,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悟和表达,形成自身独有的美学思想、表现手法和风格特色。
杨龙友28岁时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自此日日与秦淮明月相对,流连忘返。在此期间,杨龙友时常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欣赏湖光山色、月影松明,遍历江浙山水,大为抒发他心内的风流气度,奇采文思。这些对名山秀水的游历也极大的影响了杨龙友的绘画风格:他将他游历过的江南美景,都描绘在他的画作中,有天台雁荡的奇诡,九峰三泖的明秀,观音门的嶙峋……另有瀑布飞流、奇石古木、溪桥围栏、亭台茅舍、帆船渔舟、隐士钓者,和瑰丽秀美的山水风景交相辉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极具生活气息。虽然杨龙友出生于贵州,但因长期居住在江浙,这么美的画并没有收进贵州美景,这实在让后来的贵州文艺界为之憾然不已。
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比如现在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幅纸本笔墨《赠玉吼兰竹图轴》中画有两丛春兰,中间以石隔开,一丛施以浓墨,一丛施以淡墨,浓淡相宜,情趣盎然。画中作诗云:“冷光不媚人,娟秀自相慰。生成丘壑姿,劲节凛可配。一片太古云,终年饱香翠。春来吹素襟,熏风一斗醉。”诗画可谓相映生辉,令人回味无穷。他的很多诗也有浓厚的画意,如:“树影留波碧,溪声上石寒。一峰青作障,千叠翠为盘。白月千山黛,西风一夜舾。暮烟辞鹤口,带梦入瓯江。”真可谓诗情画意,读诗如赏画,令人心旷神怡。
过人的禀赋,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勤奋的笔耕,使杨龙友而立之年便脱颖而出,享誉江南。当时名满天下的画坛宗师董其昌看到杨龙友所描绘天台、雁荡的画稿之后,欣然题曰:“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评价甚高,既有提携后学的成分,也确实被杨龙友的不凡才艺所倾倒。
杨龙友享年50岁,根据现存杨龙友最早画作《赠无工山水卷》来看,他一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至少有三十五年左右。虽然杨龙友是一个文人,但并非只会摇着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史·杨文骢传》主要从三个方面肯定他:首先是“善书,有文藻”;其次是为人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三是有民族气节,兵败之后“不降被戮”。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清军入主中原,杨龙友被马士英委以监督江防军事抗清重任,先被起用为官兵备副使,后又升至右佥都御史,总督江南沿海诸军,并亲自带兵上阵,保家卫国。虽然而后兵败,与监纪孙临皆负重伤,一同被掳,并遭清帅多次劝降,但杨龙友二人宁死不屈,壮烈殉国。杨龙友一家妻妾、子女及仆从三十六口,一同赴难。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霜叶红似二月花。”望烟波万里,谁吊忠魂?
杨龙友之后,贵州本土画家沉寂了两百年,直到清末民初,随着郑珍、何威凤、黄干夫、姚华、桂百铸、张寒杉、李紫光、邱石冥等一批黔籍画家相继步入画坛,贵州绘画才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