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黄礼明通过提案指出,公立医院回归其公益性是时代的要求,试点建设公益性中医医院切合贵州实际。提案建议,结合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百院大战”目标,我省可试点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中医院,探索公立医院的改革。 为此,黄礼明委员建议——
尽快在我省建设试点公益性中医院
□本报记者 曾 丹
贵州医卫事业迎来发展良机
“推动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贵州频频发力。”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健康贵州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医卫健康服务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呈现了“三降四升”的改革效果,前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药占比下降2.94%,门诊次均费用下降0.85%,平均住院日下降0.16天;门急诊人次增长16.62%,住院人次增长7.38%,患者满意度提升1.72%,医务人员满意度提升1.13%。
11月3日,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启动会议上,我省先行启动健康扶贫计划,为罹患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等9种疾病的贫困患者进行专项救治。这项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将大大提升我省3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1月4日,我省召开专题会议,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根据计划,我省将从2016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疾病康复护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这
11月14日,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健康贵州的建设步伐由此愈发加快,我省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卫生与健康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呼吁建设公益性中医院
“公立医院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黄礼明通过提案《关于在我省建设试点公益性中医院的建议》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为弥补政策性亏损,不得不依靠自身寻求生存和发展。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超过90%的收入来自于医院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这使得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大打折扣。公立医院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可能成为医疗领域的不和谐现象的原因之一,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
“全国各地公立医院不时发生医闹、杀医等恶性事件,我省也不例外。”黄礼明介绍说,据媒体报道,仅仅2013年,我省就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237件,伤害医务人员392人,当年,在各种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中,我省出动警力5972人次,公安机关现场制止医闹事件196件,公安机关查破涉医案件32件,抓获涉医犯罪嫌疑人178人,查获职业医闹29人。黄礼明认为,医闹和杀医等恶性社会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多种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社会各界公认,医疗费用昂贵、过度医疗、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是其重要原因,而公立医院过度市场化、公益性淡化又是上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缘由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教育和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全面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次会议强调“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为今后公立医院改革确定了基调:始终要坚持把“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
“公立医院回归其公益性是时代的要求。”黄礼明在提案里指出,试点建设公益性中医医院切合贵州实际。黄礼明通过提案建议:结合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百院大战”目标,我省可试点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中医院,探索公立医院的改革。相对综合医院而言,中医院对建筑面积、医疗设施等要求相对要低,建设成本较少,对于贵州这样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中医在诊治多种疑难病症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如中医药学在中医骨科、肛肠科、皮肤科、妇科等学科,在慢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中医治疗疾病有许多传统的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砭、针、灸、导引、按跷、拔罐、刮痧、点穴等,这些特色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行之有效,低成本而效率高,是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简、便、验、廉的特点,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可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平、适宜、可及的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服务。
“试点公益性中医院以二级甲等中医院规模为宜。”提案认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在医院规模、专科设置、服务能力及管理等方面对探索医院的综合改革较为适宜。从区域优势、经济能力、医疗资源及医改进程看,试点公益性中医院设在贵阳市较为适合,完全有可能将之建成全省示范性公益性中医院。试点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薪酬等由政府出支,由政府经营,业务收入归入政府财政,实施收支两条线,业务收入不能与支出挂钩,确保医务人员的薪酬在同级别医院的中上水平,以医院的公益性、患者满意度、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作为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的考核标准。
切实推动公立中医院健康发展
前不久,省卫计委对《关于在我省建设试点公益性中医院的建议》提案给予了书面答复。答复称,一直以来,国家和省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各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强调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省着力推动各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我省公立中医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8-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48亿元,支持我省9所省级和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六盘水市中医院没有得到支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790万元支持六盘水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2009—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8.78亿元支持我省42家县级中医类医院建设。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72亿元支持我省16家县级中医类医院建设。2011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1.42亿元,支持我省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购买医疗设备。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省卫计委答复称,按照国家要求,我省同步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全省已列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县有75个,共计128所改革医院(县人民医院71所、县中医医院57所);列入国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个,贵阳市和遵义市,共计33所改革医院(贵阳市20所、遵义市13所),其中两地参加改革的省级医院11所、市级医院11所、区级医院11所。通过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医医院的资源更加丰富、布局更为合理、能力大幅提升、特色更加凸显,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更加便捷。
“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健康发展。”省卫计委答复称,一是推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促进落实公立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主任,组织、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卫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医院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办医的职责,负责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公立医院执行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具有人事管理权、副职推荐权、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权、年度预算执行权等经营管理自主权。二是建立科学补偿机制,促进破除以药补医、逐步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出台了省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偿机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的10所改革医院,采取剥离离退休人员工资和按实际开放床位进行补偿的方式进行。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收入部分,按价格补偿、政府补偿、医院消化分别以70%、25%、5%比例分担。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权已下放到各市州,并出台了指导意见,各地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实施价格调整工作,贵阳市调整1633项,其它市州平均调整在200项左右。三是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医院院长、医务人员积极性。遵义市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拟定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院长年薪标准,明确由财政全额承担,将于近期全面推行院长聘任和院长年薪制。各改革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建立了向临床一线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及考核办法,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提升。同时,提高中医药服务医保报销比例、中药饮片不实行零差率销售等扶持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就提案建议,省卫计委答复称,下一步,将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继续加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特色优势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同步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坚持维护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医药事业,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健康贵州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