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55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0-28

恒守品质底线 牢树黔茶自信

——写在2016年全省秋季斗茶赛总决赛即将鸣锣之际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合格率:100%,抽检对象:茶叶。这是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省食品安全情况通报中的一组可观数据。

  满分成绩的取得,源于整个贵州茶行业坚持做到100%茶园禁用农药、100%不经营违禁农药,全力确保不发生农药使用安全及农残超标现象。

  “一杯茶的好品质就体现在‘干净’二字,贵州践行做干净茶,确保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这是贵州省有关领导、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多个场合的公开表态。

  “不准打草甘膦、不准施农药、不准施化肥,不准乱砍乱伐、不准毁林开荒,违者将予以重处重罚……”每当春茶开采季,走进贵州各产茶乡镇,总会看到宣传车在村寨、茶区里穿梭,告知广大茶农保护茶叶品质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上而下严守品质底线,创造了贵州茶的多个重要理化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水浸出物含量平均值达40%以上,高于国际标准6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为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如今,“做干净人、挣干净钱、卖干净茶”已成为贵州茶界从业者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

  “净”的底线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曰:“……往往得之(黔茶),其味极佳。”

  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是多彩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贵州不仅是产茶大省,茶叶品质更令人称道。“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的环境条件,赋予了贵州茶“香高馥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特质。

  除了“嫩鲜香浓醇”,贵州茶还特别干净。因为,“净”是一种态度。

  好茶是加工出来的,欧盟标准是国际上最难通过的茶叶标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使一批茶叶全军覆没。贵州茶清洁化的加工模式、从茶青到茶叶全程不落地的加工程序,则是毋庸置疑的。

  “不能让任何有可能达不到欧盟标准的茶叶被我们生产出来,因为生产一斤就意味着浪费一斤。”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兴斩钉截铁地说。

  贵州高原春雪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兰东,在湄潭县抄乐镇、兴隆镇建有5000多亩茶园,以踏实做茶为原则的他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敬他、亦怕他。“如果我们的茶叶有一家不合格,这里全部的茶青他都不收购了。”这是当地茶农汪庆学近几年做茶最深的体会。

  在产茶大县凤冈,茶叶主管部门实施质量标准及标识管理,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誉档案制度,一次抽查不合格的上媒体曝光,二次抽查不合格的取消使用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执法大队,定期对茶园开展巡视,一旦发现茶农打农药、施化肥,就收工具、砍茶树,并拉入企业黑名单,不予收购茶青;农专社还规定,企业成员不得去其它地方收茶冒充当地有机茶,一旦发现处以5000元罚款。

  然而,做干净茶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茶园使用草甘膦、除草剂,一亩可节约690元;全面禁用后,贵州茶全部达到“欧标”,每年则需多花费49亿元。

  为实现“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梦想,贵州茶界茶人在所不惜、不谈条件,携手坚守绿色、安全的品质底线——统一农用物资采购、有机肥施用、生物农药喷洒、茶青市场管理、茶青采摘标准,这不仅是措施和手段,更是茶农们保护一方净土的根基所在。

  行走贵州茶区,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茶叶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我们必须爱护好它。”朴实的话语透着爱茶、护茶的拳拳信念。

  “斗”的自信

  截至今年9月底,贵州省有茶园面积693.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96.3万亩。该数字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

  茶园面积快速扩张,是贵州茶企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基础,也是贵州茶近几年在全国声名鹊起的基础,更是贵州茶产业成就大制造、大品牌的基础。基于此,未来贵州茶要做的是大产业,步入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轨道。

  但那么多茶园、茶企、茶产品,孰优孰劣、孰强孰弱,真本事唯有比一比才知晓。

  去年4-5月,由贵州省政协主导的全省首届春茶斗茶赛以“生态·标准·品牌·创新”为主题,打破以往精细、量少的传统标准,提出“老百姓买得起、喝得到、愿意买、放心买的茶才是好茶”概念,并将滋味、香色作为重要标准,评出了绿茶类、红茶类、其它茶类、手工茶类、古树茶类五大“茶王”;同年11-12月,全省首届秋茶斗茶赛从外形、汤色、叶底、香气、滋味等方面对参赛茶样进行严甄细审,最终诞生了红茶、绿茶的金奖“茶王”。

  这是一次贵州茶的“大检阅”,结果使人振奋:春茶斗茶赛从46个县近千家企业的1300多只茶样中选送138只参加决赛,没有一个农残、重金属、稀土超标;秋茶斗茶赛从29个县181家企业的348只茶样中选送80只参加决赛,亦无一超标。

  事实充分证明,贵州茶是洁净茶、安全茶、放心茶、健康茶。贵州斗茶,“斗”出了安全上的“零容忍”、品质上的“一票否决”,“斗”出了全省茶企之间比大众茶、安全茶、标准茶的良好氛围,“斗”出了贵州茶质量安全的核心竞争力。

  很显然,这种“斗”不是简单比赛,亦非评小众茶、高档茶、天价茶,而是“斗”工艺、品质、安全、性价比,归根结底是“斗”口碑和自信,“斗”出老百姓放心喝、喝得起、买得到的大众好茶。

  今年秋季斗茶赛以“绿色·标准·传承·创新”为主题,旨在力促夏秋茶下树利用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已筛选出37个县(市、区)86家企业的106只茶样进入决赛,将评出绿茶类、红茶类、古树茶类三大“茶王”。秋茶争香,谁主芬芳?人们拭目以待。

  享有干净品质,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品质保障安全,安全铸就自信,自信拥抱市场——未来的贵州茶,无疑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将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