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示范带动 满目硕果摇枝
——岑巩县农信社金融扶贫项目示范回访记
□韦毓璋
正值八月田园桂花香的金秋时节,笔者随省联社黔东南审计中心金融扶贫回访调研组赴岑巩县,了解金融扶贫项目示范实施情况,倾听信贷需求。所到的大有镇、水尾镇、思旸镇和羊桥土家族乡项目点,处处呈现一派硕果累累满枝头的喜人景象。
“我们马家寨专业种植合作社共有162户,种植120亩荷花和上千亩火笼果,总投资700万元,其中县农信社发放‘精准贷’扶贫贷款400万元,示范点初步产生经济效益。今年夏天,仅荷花景点盛花期旅游的门票收入就达18万元。年底将有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列,摘掉贫困帽。”村党支部书记吴建国指着享受扶贫贷款贫困户公示墙,扳着手指一五一十地向我们算脱贫账。类似马家寨的金融扶贫项目示范点,我们两天就走访了8个。
岑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兴成介绍,岑巩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重点县和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农信社作为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金融主力军,是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主办银行,担负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提出“要精准扶贫”以后,岑巩县联社就按省银监局提出“推定小额信用贷款扶贫方式,提高扶贫精准度”和省联社“三做实一保障”精准扶贫的要求,围绕全县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规划,创新基层网点与村支“两委”的“银村合作”机制,逐村选定金融扶贫项目示范,重点支持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每个村确定适度规模项目示范点2个以上,在政府扶贫部门的支持下,有计划组织扶贫信贷资金的供需对接。
根据8月10日贵州省联社在平塘县召开大扶贫金融服务督查座谈会的精神,黔东南审计中心组织的这次回访调研,所到的油茶、花卉、水果、杂稻制种和甲鱼、生猪、野猪、大雁等种植养殖项目点,农信社所发放的扶贫贷款,都收到了“用得好、效益好、还款好、无不良”的效果,达到了扶持产业发展有“卖点”,项目示范带动有“看点”的目标。以下列举其中三个看点——
看点一:大学生养猪场,美名传四方
“大学生养猪场”在岑巩县远近闻名,每年出栏成品肉猪2300多头。养猪场通过解决劳动力就业、收购苞米、红薯等原料和提供实用技术指导,带动30多个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户万玉军家去年养猪收入就有3万元。我们回访养猪场时,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校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亚非也率专家服务团、企业服务团、职能部门负责人在那里考察。
养猪场的老总郑培坤,是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应聘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公司湖北区经理,两年的“猪贩子”生涯,他发现有名生猪大县的岑巩,猪肉市场供应却靠“外调”,每斤毛猪价格比当地还高出三毛钱。2013年,他辞去“贩猪经理”,拉着同专业的妻子滕小双,奔着家乡的生猪市场,“夫妻双双把家还”。注册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向农信社申请“金福贷”支农再贷款,在大有镇塔山村桃树湾流转土地30亩创办养猪场,现在总投资已达300万元。
郑培坤指着人行与农信社联合颁发《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户》的牌子,感激地说:“我得到人行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支持,在农信社贷款50万元,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良的待遇,每年就少付利息2万元,这是他们真金白银的服务啊!”
郑培坤是一名共产党员,担任县养猪协会会长、县青年“双创”商会副会长,他牵头注册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走“党建+合作社”的模式,吸纳 4个村240多个贫困户入股,筹集资金100万元,正在扩养猪规模,计划第一年出栏成品猪8000头。新的公司需要贷款100万元,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兴成当场表态:“请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余书国牵头,抓紧建档评级授信工作。”
看点二:土家寨养鱼场,带富能力强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们乡是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国强的联系点。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孙国强副主席又下来遍访贫困户,深入胡光友、张秀芳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甲鱼基地,为扶贫项目的技术管理、资金筹措建言献策,使我们精准扶贫、攻坚拔寨的劲头越来越足。”羊桥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张帆充满信心地说。
张帆介绍,羊桥土家族乡实施“产业带扶贫、大户带小户、集体奔小康”战略行动计划,创新“政府搭台、产业唱戏、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运行机制,实施甲鱼、野猪、天鹅等重点养殖项目示范点,都靠农信社“黔微贷”、“摇钱树”、“金福贷”和“特惠贷”的信贷资金支持。其中,大龙塘仿生态水产养殖扶贫项目总面积714亩,引进甲鱼、草鱼等21万只(尾),涉及61个贫困户,总投入达300万元。村民陈国昌第一个带头养甲鱼30亩,在农信社贷款40万元。去年开始卖成品甲鱼纯收20万元,不仅全家4口人率先摘掉了贫困帽,还指导17个贫困户养鲤鱼和草鱼,走上了项目带动增收的路子。贫困户陈基汉家养7亩鲤鱼和草鱼,去年开始尝到甜头,卖鱼收入3万元,全家5口人平均增收6000元,成为首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户。
为加强扶贫项目示范区的技术指导,今年7月,黔东南自治州首个科技专家工作站落户羊桥土家族乡,为扶贫项目示范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其中,仅参加仿生态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的村民就达240多人次。省州领导到羊桥调研精准扶贫时,都称赞金融扶贫项目示范助农增收的路子走得对、走得好。
看点三:杂交稻制种场,品牌响当当
岑巩县是我省唯一的国家杂稻制种基地,目前,共引入办证生产企业7家、代制企业14家,发展杂稻制种产业。今年共完成制种新组合38个,其中两系17个、三系21个,带动全县杂稻制种面积4.52万亩,涉及9个乡镇72个村1.05万农户,预计种子产量500万斤,创收近亿元。
岑巩古称思州,属亚热带温润气候,阳光充沛,降水丰富,在这里聚居的少数民族同胞耕作技艺在很早时期就非常发达,其中杂稻制种已有近40年的历史。县政协委员、贵州省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彪指着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视察的照片说:“领导的关怀,部门的支持,我们的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模式,生产的种子销往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
新的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后,该公司又挑起项目带动脱贫的重任,向农信社贷款800万元,扩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规模,带动8000多农户,连片建设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杂稻制种产业经济走廊,项目示范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果明显。例如,贫困户罗成奎在基地从事种子除杂和打包,月工资收入就超过4000元。
面对金灿灿的思旸镇杂稻制种大坝,陈文彪说:“马上就进入种子收购时节了,我们还需要贷款500万元作流动资金。”
罗兴成表态:“红四方生产‘金种子’,农信社发放‘金福贷’,我们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力。”
笔者在回访调研中感受到,岑巩县农信社实施金融扶贫有“三个坚持”,对贫困山区推进金融扶贫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坚持服务大局,金融扶贫底气足。他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目标信念,履行服务“三农”、支小支小职责得到党政重视,人行支持,部门配合,业主参与,金融扶贫的后劲大、底气足。
——坚持市场导向,金融扶贫有活力。他们重视选择市场前景好、管理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社会信誉好、带动贫困户增收稳的经营主体为信贷投入对象,既推进了产业发展可持续,也呈现出金融扶贫的活力。
——坚持项目示范,金融扶贫风险低。他们针对扶贫开发的特殊性,积极探索创新,坚持先做点上示范,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把金融服务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稳,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