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5期 本期202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02

行走多彩贵州 畅享醉美风情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楔 子

  今年4月12日晚,在另一个半球的西欧,523万法国人虔诚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该国知名电视纪录片栏目《相约未知地带》最新一期《走进贵州苗寨》。

  “风景太美了,美得令人窒息!”“我真正产生了去中国的愿望,去发现这个国家!”当纪录片以法国著名影星克洛维斯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作的真实镜头,掀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阳开苗寨的面纱,来自异域的秀美风光、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古老神秘的苗族文化及风情,顷刻间感动了法国观众。

  据统计,纪录片以21.9%的“现象级”收视率夺得当晚收视冠军,平均每8个法国人就有1人收看;短短数小时,法国电视二台就收到1.2万条观众互动评论,纷纷表示被节目打动。而首播、复播的观众总数,已突破1500万人(次)。

  更为冲击人心、富于“人文价值”的是,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透过既保持传统习俗、又融入现代化进程的阳开苗寨,凝练而充分地展示“鱼米共存”、“杂交水稻”、“计划生育”等中国特色元素,跨越半个地球颠覆了法国人对东方大国的固有印象。

  很快,许多国内外游人通过各种渠道打听阳开苗寨、咨询旅游线路,掀起了一轮贵州苗寨话题热潮。榕江县顺势而为,已规划修建进入阳开的步道、驿道、观光道,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保存原生态特色、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并拟划定一个区域开发建设“未知地带”旅游景区,打造“未知地带”旅游大品牌。

  在榕江、黔东南乃至整个贵州,更多像阳开一样和谐且生机勃勃的苗、侗等少数民族村寨,正以其美轮美奂之势,俘获无数热爱生活、承载乡愁、勇于猎奇的心。

  多民族美美与共的“文化千岛”

  从与北京周口店齐名的黔西观音洞遗址,到有“亚洲文明之灯”之称的普定穿洞文化;从神秘夜郎文明到明清“沙滩奇迹”,从屯堡大明遗风到“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贵州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这源于,贵州是一块多姿多彩、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瑰丽、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件珍宝,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

  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苗、侗、彝、水、仡佬、土家、白、毛南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及饮食习惯等,形成“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文化格局,成就了贵州“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构筑起多彩贵州令人景仰的山地文明大厦。

  至今,贵州许多古朴的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仍保存完好,在建筑、服饰、语言、信仰、节日、习俗及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方面积淀丰厚、异彩纷呈。令人称道的是,不仅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编织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而且与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交汇渗透,构建了多元荟萃的贵州民族历史文化大观园。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灿若星河的省份,现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4个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比重位居全国第3;已建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0项51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125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2万个。

  “苗族常住人口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数量中排第一,但苗族文化能代表贵州吗?也许不能;侗族大歌享誉全世界,但能代表贵州吗?似乎也概括不了……”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说,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54个民族在贵州有分布,这里的每一种文化都似乎代表贵州,却又不能全面代表贵州。

  他认为,贵州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看,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的贵州,通过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充分挖掘整理,将古朴与现代接轨、本土与世界融合,形成了北部长征文化、东南部苗侗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形态。毋庸置疑,贵州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创新发展招招务实的“大手笔”

  2013年以来,根据“国发2号文件”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定位,出台《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旅游业列为全省5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扶持,依托“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形成协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格局……

  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保护工作,在强化政策支撑上做出的“大手笔”。近年来,贵州按照“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

  依托资源优势,增添发展后劲。坚持把民族地区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增强旅游的文化底蕴、特色魅力,促进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增加、丰富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

  加大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从2011年起,全省每年投入约4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对5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保护;从2013年开始,启动全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在开发、打造中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对自然景区减少人工化、人文景区减少商业化,整治村寨房屋坚持修旧如旧,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及文化差异性。

  丰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专题博物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实施民族节庆和博物馆推进计划,重点宣传和打造40个有特色、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节庆,20个民族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等;实施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培训培养推进计划,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培养1000名少数民族工艺骨干、命名100位工艺大师、扶持10位大师发展壮大民族工艺产业。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系列品牌。强化“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品牌推广,始终把精美图片、民族服饰、手工技艺、歌舞表演等民族元素融入各种宣传促销活动,使文化与旅游结合推广达到较高水平。推出《古韵镇远》、《阿依朵》、《银绣》等民族特色表演剧目,连续举办“多彩贵州”歌舞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及“贵阳避暑季”、“黔东南原生态文化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等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赛事及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多彩贵州·醉美之旅”的知名度、影响力。

  多元荟萃的贵州旅游“升级版”

  2006年初,融合贵州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精华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首演。随后,由17个民族600位演员精心打造的4个版本,陆续赴海内外商演逾3000场,遍布全球20个国家及地区、50个城市。

  “一夜多彩贵州风,演绎贵州六百年。”历经10年多打磨,这台斩获“全国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贵州旅游宣传推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登上《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的演出,如今已成为一席揭秘贵州绚丽多彩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更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只是贵州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100个旅游景区”、“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为抓手,贵州立足民族地区风貌风情,在要素配套、服务转型、产品升级上做文章,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成功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的景区、乡村旅游点。2015年,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完成投资342.35亿元,推动了旅游产品体系向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交通条件日趋完善。贵广、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已开通运营;去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实现“县县通高速”;9个市(州)均实现机场通航,有加密航班航线41条,通航城市达67个。随着立体化、全域化快速交通体系加速形成,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格局逐渐形成。贵州以“5个100工程”为依托,将旅游要素渗透到民族地区的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及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推动旅游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着力培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逐渐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4A级以上景区从18家增至61家,旅行社从260家增至356家,旅游客运车辆从不足1000辆增至1500余辆,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从1600家增至2500家,旅游住宿设施床位数从29.6万张增至74.5万张,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9%、27%。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亿人(次),同比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针对全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精品旅游景区较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地方盲目开发破坏资源、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等问题,贵州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全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项目化带动、智慧化提升、生态化开发、国际化突破、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扶贫,争创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

  (注:本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