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6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举行。会上,在发布的2016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TOP10的评选结果中,我省黔东南州榜上有名。该评选由全国旅游界专家分别从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旅游价值三个角度综合评定。事实上,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价值,致使该州荣膺此称号,完全名副其实。
“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走笔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一次高规格的峰会
2016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是在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隆重举行的。此次峰会的主题为:“生态与文化——走向世界的宝贝”。
这次峰会,无疑是一次高规格的峰会。
本次峰会,由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指导,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承办,贵州省民宗委、省文化厅、省旅发委、省扶贫办、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国际旅游投资协会等单位协办。
记者看到,参加会议的嘉宾有国家相关部委、省领导,世界旅游组织等有关负责人及专家。有关领导、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分布致辞;亚太旅游协会(PATA)执行理事巴桑特·米什拉先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亚太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战略主管张科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先生以及知名旅游专家、国际旅游投资协会轮值主席刘锋先生等或致辞或发表了主旨演讲。
会上,国际旅游联合会副主席袁勇先生发布《2016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报告》暨“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TOP10”评选结果;“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彭建先生宣读了《2016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宣言》(以下简称“峰会宣言”)。
峰会宣言对黔东南生态、文化资源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峰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搭建关注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机制,探索民族地区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峰会宣言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过度商业化、社区居民被边缘化、地理位置偏远造成可进入条件有待改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足、专业人才和管理水平急需提升等问题,给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峰会呼吁,尊重并鼓励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参与国际与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业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峰会承诺,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提倡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在传承与保护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峰会推荐“多彩贵州风”、“大美黔东南”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典型,推动黔东南创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塑造贵州特别是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国家名片,展示黔东南州纯美性、生态性、民族性和唯一性,不断通过峰会平台培育更多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峰会还决定,将永久落址黔东南,并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纳入国家战略、制定完善政策、落实具体举措,并通过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旅游模式创新系统的研究,将峰会培育成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旅游的话语权高地。
峰会对推动黔东南州 旅游发展有三个促进
记者了解到,会上,该州除入选“2016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TOP10”外,还被授予“中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
这次峰会为何会选择在西江召开,峰会的召开将给黔东南的旅游带来什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州旅发委主任肖明龙说,峰会选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简单归纳就是三个字“浓、大、强”。“浓”,主要指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原生态”文化浓,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其集中居住户数达到1388户,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之地。“大”,主要指西江千户苗寨名气大,知名度高,西江是国家4A级景区,是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主要指西江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西江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45.64万人次、26.62亿元,约占全州的10%和7%。
谈及峰会的影响,肖明龙表示,能达到“三个促进”:一是通过峰会对黔东南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旅游模式创新系统的研究,以及对高端国际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促进黔东南峰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与交流的话语权高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旅游实践的案例和经验的最高发布平台。二是提升黔东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下一步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整体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黔东南迅速成为国内外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典范地区,成为世界知名、独具特色的国际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实践的标杆旅游目的地。三是对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展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民族风情游,促进黔东南群众增收就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真正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与“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旅游要传承民族文化
记者了解到,此次峰会的成功举办,对于黔东南州来说还将形成六大方面的成果:一是展示贵州省特别是黔东南州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国际民族文化旅游内涵;二是吸引国际知名民族文化旅游机构、专家和企业关注、了解贵黔东南州;三是促进贵州省特别是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向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实现旅游富民强省的目标;四是建立起具有长期效应的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五是升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深化“大美黔东南”资源优势;六是实现“举办一次节会,完善一批设施,铸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批产业”的目的。
融入民族文化,将使黔东南州的旅游发展更快。
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贵州旅游发展顾问弗朗加利先生可以说是黔东南人民的老朋友。在接受有关媒体的记者采访时,弗朗加利说:贵州是中国的宝贝,黔东南州又是贵州的宝贝。黔东南山川秀美,民族风情非常浓郁。 多山,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弗朗加利认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地,适合发展旅游,也应该发展旅游,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脱贫致富。黔东南有很美妙的资源,应该发展低碳、环保的旅游,成为促进民族旅游健康发展的典范,只要努力,会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一颗明珠。
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对黔东南州是很熟悉的,谈及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他讲述了他在澳大利亚听到而发生地在黔东南的故事。他说,故事阐述了保护民族文化的道理,让人很受启发。
叶辛介绍,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演讲后,悉尼大学的一位女副教授找到他并给他说了一个故事:多年前,一名女子毕业后在重庆工作,她的男友是黔东南人,平时的交流,主要靠鸿雁传书。有一次,这位女子因为有4天的假期,于是在不告诉黔东南男友的情况下赶来了,想给男友意外惊喜。但是到了他上班的工厂食堂时,她发现,男友正与一位女子在一起吃饭,关系不一般。眼前的情景让这位女子无法接受,她逃出工厂进了一个苗寨,因为下雨,她躲在屋檐下躲雨,边躲雨边哭。后来,一位老太太把她请进了家,热情接待。当晚,她看到这里的人们大口喝酒、吃肉,还唱唱跳跳,有说有笑,过得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场景让这位女子深受感染,她开始反思:看他们活得自由自在,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呢?想着想着,她的心情豁然开朗……
叶辛说:文化是人们创造的,黔东南在发展民族旅游的同时,一定要传承好美好的传统,只有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旅游事业才能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