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帮扶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脱困奔小康,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按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其督促检查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在落实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中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真抓实干的局面,促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在十一届省政协四次会议上,民进省委建议:
强化督促检查 促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民进省委认为,长期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尤其是“十二五”以来,贵州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大打扶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到2014年,全省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下降到623万人,共减少526万人,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有关经验在全国推广。然而,与全国一些扶贫工作做得好的省市相比,贵州省扶贫帮困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有623万贫困人口,仍是全国贫困人口占比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而且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扶贫帮困任务最艰巨的省区。
脱贫致富 任务艰巨
民进省委秘书长曾国强说,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明确了贵州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提出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脱贫,贫困县、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我省召开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10个配套文件,政策措施具体。
曾国强介绍,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的贫困存在情况,民进省委组织有关人士多次到全省各地考察,针对贵州实际情况,民进省委又组织专题组到最贫困的地区调研。通过调查、走访和与当地的基层干部、老百姓开会座谈,我们觉得,扶贫脱困奔小康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如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按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在今年的十一届省政协四次会议上,民进省委认为,必须强化督促检查,通过督促检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形成真抓实干的局面,促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真抓实干 促进扶贫工作开展
如何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形成真抓实干的局面,民进省委建议:
一是加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措施的督促检查,并在督查中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党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不仅提出了扶贫奔小康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国家和省各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具体的措施,而且还将陆续出台,因此,各级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加强组织领导,自觉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措施,同时,省委、省政府及各级督查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定时和不定时、全面或定专题地开展督促检查,支持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独立或参加督促检查,将督促检查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情况。督促检查要积极而为,不能虚假浮夸,也不能掩瞒不报,同时要积极协助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落实主体责任,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扶贫决策及重大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开展抽派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工作情况督查。省委省政府加强扶贫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从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和企业抽派有能力人员组成工作队进驻贫困县乡(镇)村,相关厅局领导任队长,形成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同步小康驻村、选派“第一书记”等的帮扶机制,具体指导和帮扶所在县乡(镇)村的扶贫工作。应该说大多数工作队按省委的要求认真履行指导、帮扶职责的,但也存在有的部门抽派领导和工作队员不得力,有的领导和工作队员借单位工作忙或其他原因,蜻蜓点水,指导和帮扶工作。对此应适时开展抽派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工作情况督查,通过抽查工作台账、日记、走访调查所在乡(镇)村的干部和村民,了解扶贫工作队及队员的驻乡(镇)村情况、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督促工作队及队员坚守扶贫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做出工作成效,使帮扶乡(镇)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是开展扶贫对象情况的督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工作与过去有了根本上的区别,即精准扶贫。为使每一个贫困家庭和人员享受党和政府的政策,获得帮扶并按期脱贫致富。一方面要相信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又要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检查是否如实造册登记、公开公示、走访调查,及时调查了解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确保国家贫困标准线内的一户一人不漏,扶贫政策如期如实落实;对不在贫困线内的人户要及时排除。尤其是要重点督促检查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年度脱贫摘帽县乡(镇)村及农户情况,一方面督促按期实现省委省政府的脱贫目标,另一方面督促检查脱贫的真实性,让扶贫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群众满意称赞。
四是开展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督查。新时期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扶贫项目和资金(包括基金、补贴、贴息等)大幅增加,各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帮扶项目和资金也陆续跟上。扶贫项目和资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给贫困户及人口的扶贫托底资金及项目,包括易地扶贫搬迁;二是公益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资金和项目;三类是扶持生产经营的产业类。前两类主要是民生工程,主体是政府资金和政府项目,群众是直接受益者,群众关注度最高;第三类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经济增长和发展工程,更是扶贫帮困致富的基础工程和长远工程。督促检查重点在前两类,更要强化对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督促检查,检查了解贫困乡村有没有产业项目和资金、产业项目和资金的多少及到位情况、产业项目实施情况与村民尤其是与贫困村民的关系、产业项目实施的效果,通过督促检查帮助扶贫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出主意、想办法、促效益、增收益。
五是完善扶贫督查方法和手段。协同各方力量,形成督促检查的合力,共同为扶贫攻坚出力献策,通过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的落实,推进各级各部门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扶贫工作上台阶,促进扶贫致取得成效。强化和完善党政部门督促检查的职能及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的积极性,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独立调查研究、督促检查,也要支持当地干部群众采取正常方式对扶贫政策落实、项目和资金运用的监督及向相关部门和督查组反映情况。根据情况、问题和时间,适时开展全面、专题、重点、抽查、定时或不定时的督促检查,不仅要亲自到相关贫困乡村督促检查,还应广泛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通讯工具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数据和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去伪存真,确保督促检查工作更全面、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