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1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8-17

围绕“六个一”精准发力 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

——贵州省贵阳市禁毒工作纪实

□沈进笃 本报记者 黄福九

  毒品,世纪之患,国家之忧,民生之痛。

  贵州省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和重要中心城市,受国际毒潮影响,地下零包贩毒市场活跃,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渗透叠加,全市现有吸毒人员超过3.8万人,吸毒人员每年消耗毒资超过16亿元。一个个受毒害重创的家庭,令人触目惊心。

  不禁毒,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不禁毒,则影响全市发展稳定大局。

  2015年10月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在通过“两严一降”基本改变治安面貌后,把禁毒作为重要的政治担当、民生重责,启动了“向毒品说‘不’,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的工作,推动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缴毒量、破案数”向“打源头、控环节”转变,控制吸毒群体从“专业戒管”向“科学戒管、长期联动”转变,期待走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禁毒新路。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市7个新型戒毒所全面开工,18个美沙酮门诊、20个社会化戒毒康复站和11个病残吸贩毒人员“特殊病区”,初步构成了“科学戒毒、长期联动”新版图,“筑城阳光”、“阳光妈妈”等一批志愿者团体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缉毒执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毒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一大批吸毒人员彻底戒毒、回归社会、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广大群众对禁毒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毒品问题是贵阳市最现实的治安问题,禁毒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全市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须在我的理念,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去夺取禁毒人民战争新胜利,为实现“一个目标、三个建成”、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做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落实“一个方针”——书记抓 抓书记

  禁毒事关国家安危、事关民族兴衰、事关人民福祉,是一项民生工程。

  贵阳市委决定,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同志出任市禁毒委第一主任,履行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一年内4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禁毒工作。市领导刘文新、张平、陈少荣、刘俊、兰义彤、庞鸿、李志鹏等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密集调研,禁毒工作真正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

  市委明确,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方针,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凸显“第一责任人”在“块统”上的守土之责,部门责任人在“条专”上的推动之责,解决了一批工作机制、实体建设等瓶颈问题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委常委会实行每逢单月调度禁毒工作制度,定期听取禁毒人民战争进展情况通报,让排名靠后的区(市、县)和成员单位在会上“红脸”、“出汗”。各区(市、县)普遍建立党委常委会、区(市、县)长办公会调度制度,有力推进了禁毒工作的全面落实。

  探索“一个模式”——科学戒管

  吸毒人员构成层级广、结构复杂、复吸原因多样,而传统戒毒模式“千人一策”,吸毒人员树立信心难、戒断巩固难、回归社会难。“科学戒管、长期联动”成为戒毒模式转型的现实要求。

  2015年,通过“大排查、大收戒、大管控”专项行动,找回下落不明吸毒人员4400余人,收戒严重违反戒毒康复协议人员600余人,在法治框架下为禁毒工作铺平了道路。通过建立基础档案、心理档案、评估档案“三本档案”,编制戒毒治疗、心理干预、同伴教育“三个手册”,落实“一人一策”精准戒毒。

  在戒毒所创立医疗分院、戒毒康复中心、心理矫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整合民政、教育、人社、卫计等部门力量长期入驻戒毒所,实现回归社会关口前移。

  市委将建设新型戒毒所作为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4.82亿元,计划于2016年建成4个市级和3个县级强制隔离戒毒所,新增床位1.1万余张。

  截止2015年12月,全市社会面吸毒人数(除去新登记人数)从年初的18234人减少到15617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连续9个月排名全省第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达到98.72%,出所未满3年管控率达到97.9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抓住“一个关键”——打源头控环节

  针对毒品过境与毒品消费并存的特点,大力推动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破案数、缴毒量”向“打源头、控环节”转变,追击毒品来源,拉出贩毒链条,摧毁贩毒网络。

  推动传统考核指标转向,实行逢吸毒必查毒源、逢贩毒必查上下线的“双逢双查”制度,将本地破案数缴毒量不低于80%、逢嫌必检率达到100%、“双逢双查率”不低于30%、50%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适应毒情形势,实施全警打击,推动基层派出所、刑侦、治安、技侦等部门和禁毒专业部门围绕禁毒严打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情报资源整合、调取、推送、联动机制,扎实开展重点区域和娱乐场所严打整治,2015年破获公安部目标案件13起,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5年,全市毒品价格(以海洛因为参照)上升到857.841元/克,较年初上涨41.7%,破案数、缴毒量、打击数、查处数等传统指标均大幅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缉毒执法工作排名全省第一。

  强化“一个动力”——社会参与

  禁毒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戒管、长期联动”要求的应有之义,社会资源是禁毒工作强大动力的源头活水。

  制定《关于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花溪区“阳光妈妈”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在全市建立社会化戒毒康复站20个,涌现出了乌当区顺新社区“五色”工作法、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省府社区“一公里小站”等基础阵地,得到上级高度肯定。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点18个,实现10个区(市、县)全覆盖,日均服药3465人次,在治人数达到8033人,年保持率达到73.2%。建立特殊收治医院或“特殊病区”11个,收治床位511张,初步解决了过去收治病残涉毒人员的老大难问题。

  出台《贵阳市举报毒品违法犯罪奖励办法(试行)》,统一全市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标准,督促公安机关设立专门受理机构,开通24小时固定举报渠道,受理群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1800余条。

  从社会组织的培育壮大,到基础阵地的建立运转,再到群众参与支持,构成了一张禁毒工作社会化的全新版图。

  用好“一个手段”——大数据手段

  贵阳市精准戒毒大数据应用平台,既是一个集戒毒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研判、指挥、管控、考核为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平台,也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戒毒工作问题解决机制的具体应用。

  一是围绕“数据源和问题”打基础、建平台,建立复吸原因分析模型、社会危害分析模型、工作考核评价模型,进行智能运算和综合分析研判。

  二是围绕当前需求建立工作应用,建立无缝衔接、戒毒评估、积分预警及分级分类管控、问题处理、任务推送、考核评价等基础应用,搭建环环相扣的过程干预机制。

  三是围绕信息关联建立高端应用,将平台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人脸识别、高压缩存储、无线传输等技术手段,实现源头防范、防暴力犯罪、防公共安全事件等目标。

  大数据手段将改变传统禁毒工作方式,实现信息在平台收集、数据在平台汇聚、原因在平台分析、问题在平台解决、管控在平台实现、考核在平台落地,以信息、动态、管控、戒治、帮扶、考核“六个精准”,实现查处一批、管控一批、戒治一批、帮扶一批的“四个一批”目标。

  夯实“一个阵地”——预防为主

  禁毒预防教育是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治本之策。市委把2015年作为“禁毒宣传年”,深入开展禁毒知识进学校、单位、家庭、场所、社区、农村、网络、行业活动,积极推动传统宣传模式向触及社会“痛点”的宣传模式转型。

  突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禁毒预防教育,开展25周岁以下新增吸毒人员专项调研,制定青少年禁毒教育三年规划,加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毒品教育园地,创建“禁毒示范学校”55所。

  深入开展禁毒工作社会宣传,掀起禁毒人民战争强大声势。在全市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启动安装广告视频终端,建立禁毒宣传教育平台。按照集声、光、电一体现代化禁毒展览馆的定位,建成贵阳禁毒教育基地。全市禁毒知识进学校、单位、家庭、场所、社区、农村、网络、行业的综合覆盖率达到83.48%。

  据统计部门调查,群众认为“吸毒现象较为严重”的比例从调查之初的16.15%下降到目前的12.46%,认为“吸毒人员有人管理、监督”的群众比例从66.08%提升到72.89%。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前左一)到贵阳市调研禁毒工作。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前排中)在基层指导督促禁毒工作。

清镇市禁毒协会“阳光妈妈”分会成立仪式。

青年禁毒志愿者宣誓。

贵阳市妇联在南明区茶花广场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巾帼行动”启动仪式。

中学生在“6.26”国际禁毒日进行禁毒文化衫展示。

贵阳市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街面盘查。

对戒毒人员开展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