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1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8-17

年年七月半

□王晓宇

  才过七夕,又近中元。

  农历七月半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所谓的中元节是道教里的一种叫法,依上元而来,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欢庆祈福。下元节是农历是十月十五,也就是水官节,为祭祀祖先。中元节在佛教里又叫孟兰盆节,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民间俗称鬼节。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民间的风俗也各有不同,像江苏福建山东等地有放河灯的习俗,以纪念逝去的亲人。香港有“烧街衣”的习惯,天黑后会在路边烧一些纸钱,摆一些供品。而在晋北地区会捏一些花馍,送给小辈,祝愿福寿长久。还有一些地区会捏扁食,吃鸭子,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习俗。

  在我的家乡,七月十五是一个祭奠逝者的日子,虽没有清明那般盛大和隆重,但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有时间的人会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没有时间的人会在天落黑后,选一个三岔路口的地方,烧一些纸钱,洒一些酒水,除了祭奠亲人,也会送给那些无名无姓、比较可怜的流浪“鬼”,也是孤魂野鬼,所谓的烧纸钱,“结鬼缘”。

  除此之外,七月十五这一天,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茄饼,为什么要在七月半鬼节这一天吃茄饼,至今我也不得而知,虽然小时候特别不喜欢七月半这个节日,但还是非常喜欢鬼节这天做出来的美食——茄饼,好吃美味,滋味惊艳。

  地里长的新鲜茄子,摘几个回家,洗净切片,隔一刀不切到底,形成连片,中间夹上调好的韭菜和肉的馅料,在调好的面糊里滚一下,放到平底锅里煎,煎至两面金黄,茄饼就做好了。

  小时候不喜欢这个节日,是因为老辈们常用“七月半,鬼乱窜”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们,虽然没有见过鬼是什么样子,但在文艺作品和老辈人口口相传中得出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披头散发,青面獠牙,面目狰狞、阴气森森、让人心生恐惧的模样,好多年,夜里自己不敢去厕所,有时候去看露天的电影,不知是谁在暗影里喊了一嗓子:“鬼来了!”顿时吓得毛骨悚然,魂飞魄散,撒丫子一憋气跑回家。所以逢到鬼节这样的日子,多调皮的孩子都会变得乖巧听话,不在外面乱跑,早早回家上炕睡觉,但等第二天,天亮之后就顺利过了“鬼门关”。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可是那时候真的害怕一不小心碰到个“鬼”什么的。

  不喜欢“鬼节”是怕碰到鬼,可是茄饼的魅力和诱惑又巨大无比,小时候毕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食物,所以内心里非常纠结和矛盾,过还是不过成了一件大事,其实过不过,这一天都将到来。

  夜读杨万里的《中元日午》,写得行云流水,俏皮可爱:“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在诗人杨万里的诗里,中元不过是一个节气,时光虽然到了中元节这一天,仍是暑热难抵,跑到小花园里乘凉却不得凉,只好在唐诗里寻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