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出台金融新政力促农业产业化
首批28家金融机构签约项目838个、金额345.1309亿元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未来几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贵州,正在努力探寻金融扶持“三农”发展的新路径。近日,贵州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监局、贵州证监局、贵州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贷款利率、保险扩面、抵押担保、土地确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举措。
这项旨在集中破解涉农产业融资难题,运用金融资源把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建立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良性互动长效机制的新政要求,各金融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在纳入全国试点地区全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非试点县在遵循“依法有序、自主自愿、稳妥推进、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探索开展“两权”抵押工作。对在“两权”抵押贷款中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央行各级分支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办理再贷款、再贴现。
按规定,各金融机构可对全省具有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自然人、法人进行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利率应低于信用贷款利率;可对信用好、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企业积极发放信用贷款,对成员主要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涉农贷款担保费率不高于2%。
同时,各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积极拓展正向保理、收益权类保理、反向保理等业务品种,扩大应收账款融资规模;支持农业企业办理股权质押贷款及动产抵押贷款。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等相关部门加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及推广,引导企业做好账款确认;工商、海事、民用航空器等主管部门及时为农业企业进行股权出质、动产抵押登记。
新政明确,各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信贷模式,加快推进“银行+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合作社+农户”、“银行+专业市场+农户”、“银行+专业协会+农户”、“银行+家庭农场”等信贷管理模式;加大对农业园区、绿色农业、高效农业旅游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建立农业产业统一授信标准,批量发放扶贫贷款。扶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各类经营组织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在“四板”进行挂牌、交易;设立支持“三农”发展基金,吸引金融及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发展。
此外,各保险机构大力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发推广茶叶、中药材、火龙果、猕猴桃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积极试点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当地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及范围。各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可带动农户脱贫、吸纳贫困农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产品实行特惠保险费率,按相关规定可在全国普惠水平上费率下调10%。
新政还要求,农业部门加强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基础上,制定出台价值评估机制、风险缓释机制等配套政策,力争2018年基本建成省、市、县、乡统一联网、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扶贫部门对扶贫工作开展有力、脱贫步伐快、带动效应明显、群众增收致富较快、资金管理规范的贫困村的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项目,贷款可按年利率5%的标准给予贴息补助。
据悉,贵州省政府每年将对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按《贵州省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奖励暂行办法》进行奖励并通报表扬。6月28日,在由贵州省政府金融办牵头,省农委、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项目银企对接签约大会上,28家金融机构已签约农业产业化项目838个、签约金额达345.13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