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9期 本期1992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01

  在各种国际、国内会议等公开场合,他都会不断传递、阐释上海金融改革创新的理念及路径。而与已显露出远大前景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中投公司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中投新人”屠光绍

□杨晓宴 张泉薇

  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市迎来政府高层变动,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总经理亦再度易人。

  6月28日上午,多个渠道源同时发布最新人事任命: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屠光绍正式履新中投公司,接替现任总经理李克平。这是中投公司继2014年总经理换人后再次易帅,屠光绍成为其成立以来的第三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屠光绍生于1959年1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北大经济系硕士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市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任职,曾出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党委书记及证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自2007年底,屠光绍从证监会副主席一职空降上海,至此已近9年。身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具体分管发展和改革(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监察、编制、人口综合管理、统计、能源建设、口岸、建议提案办理、信访、社会稳定等工作,并协助市长分管审计工作。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启动打造正是在2007年,屠光绍可谓直接参与推动并见证了上海发展的黄金十年。

  现年57岁的屠光绍被外界普遍誉为“学者型”官员,在公开场合发言很少念稿,但思路非常清晰,偶尔还会以打油诗等做结尾陈词。比如,他有一个“种树理论”:种树与种草不一样,铺一片草地固然也好、美化了,但种树对环境改造具有更大作用,真正种树需要长期努力,且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证监系统、还是在上海,屠光绍的理念一般都是目标长远,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旨在为国内庞大的外汇储备谋取更高回报,成立之初曾广受瞩目。该公司年报显示,2014年资产总额为7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成立以来累计年化净收益率为5.66%。截至目前,其投资项目已遍布全球。

  如今,中投公司的核心管理层人事变动及其投资举动牵动着国内外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与已显露出远大前景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中投公司对屠光绍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秉持“种树”理念的副主席

  公开履历显示,屠光绍是湖北鄂州人。1978年,19岁的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3年后毕业,紧接着在北大完成了经济学硕士学业。

  1984年毕业后的近十年里,屠光绍先后在北京市委政研室、市委商贸部宣传处任职,从1989年起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计划司、金融管理司,1991年任央行全国金融市场报价交易信息系统中心副主任。

  彼时,中国“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还未诞生,但证券市场已开始翻开新篇章。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先后成立,证券市场统一监管模式开始施行。

  从1993年起,屠光绍开始了在证监系统的14年职场生涯,具体承接央行金融市场报价交易系统中心的工作。

  在证监系统,他最初出任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后出任证监会交易部主任,1997年升任证监会秘书长。同年,其又赴上交所任总经理、党委书记,仍兼职证监会秘书长。从2000年起,其成为证监会党委委员,并在2002年升任证监会副主席。

  在任证监会副主席期间,屠光绍有一个“种树理论”开始有名起来:资本市场的关键词是“发展”,但“利在眼前、功在长远”,市场建设有如“种树”,要有长远眼光。

  以2007年屠光绍直接参与的公司债推出为例,尽管当时市场预期央行会加息,但他在就“积极稳妥发展公司债券”与网民互动时,坚称“公司债试点的推出,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从资本市场整体功能上做了一个完善的措施,我更看重它的整体性和长期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力推者

  2007年12月,屠光绍从证监会空降上海出任副市长,并在2013年成为常务副市长。

  因在沟通上海及金融决策层方面,屠光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时就有人评价说,其介于本土官员与空降兵之间,虽不属于上海地方系统,但长期在上海工作、对当地情况熟悉了解,这点将有助于他融入上海、开展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屠光绍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且直接成为市委常委,有分析认为这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视。

  其履职上海一年半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作为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肩负的责任、理念可见一斑。

  屠光绍认为,上海想成功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最关键的是要打造金融市场体系,而不仅仅是引进金融机构,这才是上海与国内其它金融特色中心的不同。

  在各种国际、国内会议等公开场合,他都会不断传递、阐释上海金融改革创新的理念及路径。近9年间,上海在金融改革创新上取得了不少新突破:自贸账户业务等金融创新试点不断深入,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有序推进,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沪上线运行,“上海金”人民币集中定价交易推出;“上海价格”、“上海声音”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包括清算、交易在内的多项大型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落户,基本确立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全球性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及清算中心,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地位日渐牢固——

  2009年,银行间清算股份公司(上海清算所)落户上海,为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外汇交易、利率及汇率衍生品交易等提供以中央对手为主的集中清算服务。

  2013年,上海设立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2015年实现扩区;在金融改革方面,先后推出“金改51条”、“新40条”,多项探索改革经验实现了向其它自贸区或全国复制及推广。

  201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国际板”,通过发展国际会员引入国际投资者参与交易,增强了“上海金”在国际上的定价话语权。

  2015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开业,这是首个落户上海的国际开发银行。

  今年6月中旬,筹备多年的全国性保险交易所终于在上海落地,这为其实现建成国际保险中心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上海对外打造国际化金融中心;对内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为中心,各区打造特色金融的格局。如普陀区形成以并购为核心的金融聚集区,虹口区则与陆家嘴的公募基金聚集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私募基金的聚集区。

  “在虹口办理公司业务,走一些流程现在非常方便,不用跑东跑西。政府已经‘一站式’服务,效率很高。”上海一名私募基金人士评价说。

  “会吟诗”的“学者型”官员

  屠光绍说话语速沉稳、中气十足,在公开场合发言很少念稿。而被外界视为一名“学者型”官员,主要因其在官员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比如,偶尔会在发言末尾吟上一首诗等。

  屠光绍演讲时喜引用古诗。2008年陆家嘴论坛作主题演讲,他开篇就以谢灵运诗词“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起头,向各方来宾介绍美丽上海,为论坛吹来一股清风;演讲最后,他再次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预祝论坛取得成功,表示上海将不断开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局面。

  在2012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屠光绍在即兴致辞中以“三首诗”畅谈股权投资行业发展,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国内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我想有一首诗能很贴切地概括这一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这样的发展态势,与我国金融改革的路径、方向相一致;也与我国金融体系更好服务产业经济的需要相配套。因此,股权投资骄人的发展态势,可喜、可贺!”但他也表示,当前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确实遇到一些新的困难、障碍、挑战,遂引用了另一首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寓意在困难中仍需坚守发展信念、坚定发展方向,迎接各种挑战、迈向新的阶段。“什么是新的发展阶段?”他再次引用古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以此展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辉煌未来。

  2014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开了两场发布会,在第二场“外汇管理政策通报会”现场,屠光绍一连提了3件令在场嘉宾开怀大笑的事。他先是抬头一指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这栋楼,是上海含金量最高的一栋楼。”为什么?他给出3点理由:一是自贸区金融细则含金量高;二是金融高管聚集最多,最近两周有4个自贸区金融细则在此发布;三是金融细则自此向全国、全球扩散。随后,他即席赋诗两句:“一周之内数次见,春江水暖我先知。”并特别强调,诗中的“我”是指“我们大家”。

  屠光绍学养深厚,有着良好的英文功底。据跑外事条线的记者说,他在会见外宾时,有时会直接用英语与对方进行交谈。

  熟悉屠光绍的工作人员称,他待人随和、容易接近。在财经记者眼里,这位领导很风趣幽默,对他们非常友好、毫无官架子。有一次开会,屠光绍来得很早,看到记者摄像在调试机器,就走过去问:这个摄像机有多重?然后弯腰拿起来,硬是想举起来扛在肩上,后来被劝住了。在上海市“两会”上,曾数次见其与记者分享观点、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嘱咐资深老记者多关照刚来的年轻记者。有人向其请教什么是“金融文化”,他笑言:什么时候金融大鳄来上海,上了报纸头条,那就是“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