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199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29

各负其责踊跃参与 同心攻坚力夺全胜

——贵阳市直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推进禁毒工作成效显著

□沈进笃 本报记者 黄福九

  近年来,贵阳市围绕“一年建机制、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拐点”的目标,着力在“五个转变”上下功夫,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禁毒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全市各部门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开展禁毒工作,对打击毒品犯罪,形成合围之势,取得积极效果,成为贵阳禁毒工作的一大亮点。

  市教育系统

  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八抓”:

  一抓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明确市、区(县)教育局局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为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抓课堂教育,全面覆盖。做到教学计划、大纲、师资、课时、教材“五落实”。仅2015年,投入68万元印发毒品预防教材25万余册,在小学五年级,初中、高中(含中职)二年级开设禁毒教育课程。

  三抓中考考查,强化效果。将贵阳市中小学禁毒应知应会知识(50题)纳入中考及中小学期末质量监测内容,以结果倒逼过程学习,具体渗透在政治、历史、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考试中,社会反响好。

  四抓示范创建,辐射带动。把禁毒教育知识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会主题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2015年创建无毒示范学校55所,2016年贵阳市将建成100所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五抓活动载体,创新宣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学校特色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禁毒宣传教育“十个一”活动,亮点纷呈。

  六抓教育管控,实施关爱。成立贵阳市在校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席会议制度、预警机制、定期调查制度。

  七抓协作配合,促进共管。2015年5月,贵阳市教育局在三江强戒所挂牌成立文化教育学校,配合三江强戒所实施“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的管控模式。贵阳市教育局投入55万元,开发了专门针对戒毒人员的戒毒教育教材。

  八抓目标考核,严格督查。围绕“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目标,制定出台文件,强化督查考核。通过禁毒教育进校园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贵阳市教育系统全体师生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真正筑牢了禁毒人民战争的第一道防线。

  市民政系统

  该局以问题为导向,从顶层设计、规划运行、社会参与、工作保障等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化戒毒康复的有效途径,基本构建一套符合戒毒规律的社会化戒毒康复工作体系。

  到今年5月中旬,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化戒毒康复站达34个,列入计划并正在建设的67个,到今年年底将建成101个站点,覆盖全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50人以上社区的80%。各站点以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戒毒人员提供巩固治疗、心理疏导、困难救助、技能培训、就业扶持、文体娱乐、融入社会等帮扶服务,目前站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数为2812人。

  通过社会化戒毒康复站以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戒毒人员提供巩固治疗等,纳入低保515人、实施临时救助共计98人,办理养老保险129人、医保579人,开展就业培训280人次,实施医疗服务435人,到年底全市60%以上的戒毒人员将被纳入社会化戒毒康复服务体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随着在社会化戒毒康复工作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基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化戒毒康复工作方法,从禁毒工作的门外汉到现在的初窥门径,实现了从“不想干、不会干”到“主动干、开拓性干”的转变,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禁毒委、省禁毒委的高度评价。

  市人社系统

  贵阳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戒毒康复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三优先、三个一”,即优先推荐就业、优先就业援助、优先托底安置;对每名强制戒毒学员至少开展一次技能培训、每名强制戒毒学员至少掌握一项实用的职业技能、每名强制戒毒学员至少持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证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提升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着力实现从“专业戒管”向“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管控模式的转变,为全市禁毒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社区(乡镇)就业服务机构设立的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服务窗口,切实开展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帮扶,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帮扶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是通过贵阳人力资源网、人力资源信息港、《贵州都市报》和《贵阳晚报·就业人才周刊》、专场招聘会、政策宣传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发布就业岗位需求信息。

  三是依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等专项招聘活动及市人才市场每周三、五、六举办的定期招聘会,积极组织民营企业等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进场开展招聘,着力推荐帮扶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让戒毒康复人员找到自主生存的岗位、找到做人的尊严、找到回归社会的信心和支撑。

  2015年以来,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04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23场次,推荐成功就业1620人;职业技能培训1550人,颁发职业资格证707个、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205个;发放社保补贴3.4万元、场租补贴4.32万元、创业奖励5.3万元、岗位补贴30余万元;提供创业咨询及指导服务5139人次,开展就业指导2465人,走访慰问11665人次。

  市卫计委系统

  近年来,贵阳市卫生计生系统紧紧围绕《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工作意见》涉及的卫生计生工作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降低了艾滋病传播几率。贵阳市从1994年报告首例病人以来累计报告的HIV/AIDS总数中,经静脉注射毒品传播所占的比例从2007年的37.1%已降至2015年的8.71%。

  二是减少了违法犯罪活动。2015年全年累计使用美沙酮药品约8万升,换算成海洛因约为200公斤左右,若粗略地按贵阳市海洛因市场价平均价格1000元/克来换算,直接萎缩了本市地下毒品市场毒资交易2亿元资金,在维护稳定社会、减少因吸毒而引发的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三是推动了戒毒模式的科学化。贵阳市设置“特殊病区”,在患者人性化管理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为实施科学戒毒提供了实践依据。

  由于成绩突出,贵阳市有3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门诊,获国家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组授牌表彰;2010年贵阳市美沙酮维持治疗市级工作组被评为全省唯一的一家地区级优秀工作组;2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获得省级优秀门诊称号;6人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受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表彰。

  市戒毒系统

  贵阳市通过整合党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的广泛资源,初步形成了戒毒工作由戒毒场所“单兵作战”到全社会“协同奋战”的工作格局。

  目前,已有5个单位常驻戒毒所,15家机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到戒毒场所开展有效联动。通过构建“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的工作体系,真正做到了有机制、有办法、有平台、有调度、有效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戒管、长期联动”模式初见成效。

  一是有效降低了出所复吸率。通过“科学戒管、长期联动”,戒毒人员出所后能够较快融入家庭、社会,复吸率明显下降,过去“越戒越多、复吸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以三江强戒所为例,经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数据查询: 2014年解除强戒480人,复吸285人,复吸率为59.4%;2015年解除强戒1531人,复吸496人,复吸率为32.4%(其中上半年解除强戒910人,复吸352人,复吸率为38.7%;下半年解除强戒621人,复吸144人,复吸率为23.2%);2016年至今解除强戒306人,复吸19人,现阶段复吸率为6.2%,比2015年下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二是树立了戒毒场所新形象。通过落实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改变了过去群众对戒毒场所的片面看法,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戒毒人员亲属对新型戒毒模式交口称赞。很多吸毒人员说,过去在别人眼里自己就是一个“药鬼”,现在感觉自己变成“人”了。

  三是激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贵阳市“两抢一盗”犯罪嫌疑人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吸毒人员。毒品问题是影响治安局势的重要因素。当前,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大幅下降,贵阳市2015年群众满意度上升到97.38%,排名跃升到全省第二位。

  贵阳市戒毒场所的“科学戒管、长期联动”工作,得到了国家、省禁毒委及省、市领导予以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新华社、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贵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云岩省府社区戒毒康复站

  针对戒毒康复人员普遍存在的“两自三弃四难”,即心理自卑、身体自残,社会抛弃、朋友嫌弃、家庭放弃,就业困难、生活困难、戒断困难、融入困难问题,“一公里”小站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变“千人一面”为“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回归帮扶工作,全力打造戒毒康复人员的“回归之家”、“重生之地”。

  一是针对“有家无人管”的问题,由“家委会”通过与戒毒康复人员家属谈心谈话,讲解家庭关爱的重要性、调解矛盾纠纷等,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融入家庭。比如:徐某于去年8月出所后就面临着夫妻离异、母亲不接纳的落魄局面。通过家委会多次上门调解,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促成了他与妻子的复婚,并为他申请了保障性住房。当他拿到新房钥匙之后,还满怀欣喜地跑来告诉小站工作人员:“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二是针对“社交无良友”的问题,建立了从市、区、社区领导到志愿者协会成员“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不定期与戒毒康复人员见面、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许多戒毒康复人员谈到,感觉眼界开阔了,对生活又有了信心。

  三是针对“身心无关爱”的问题,开通了24小时“悄悄话”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自小站成立以来,共对13人进行高血压、关节疼痛、经常性失眠、头痛等病症干预,建立15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跟踪性健康管理档案、产生记录样本40余份,心理测量心理辅导60余人。

  四是针对“就业无渠道”的问题,半年多来共为没有自主就业的27位戒毒康复人员与辖区单位牵线搭桥40余次,根据戒毒康复人员的自身条件和技能实现就业分散安置9人,通过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匹配就业岗位3人,公益性岗位托底解决4人。

  五是针对“生活无着落”的问题,由“帮扶中心”根据戒毒康复人员的实际困难和意愿,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申请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及保障性住房等。共为生活困难人员申请低保11人,每月发放低保金6千余元;申请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15人,合计金额2.4万元;申请保障性住房4人,慰问戒毒康复人员44人。

  乌当顺新社区戒毒康复站

  该站围绕“离所—进站—戒毒康复—回归”流程再造,以“阳光驿站”“一办两会三中心一堡”构架为基础,整合政府和社会两个平台,打破各自为阵的部门工作局限,形成党委主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相互融入、共促回归,跨界融合多元共治一张网,为戒毒康复人员筑起一个保护罩,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戒毒康复环境,增强与社会的互动融入能力。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协调公安、民政、人社、卫计、司法、文体、教育、工青妇等部门在“阳光驿站”派驻工作联络员,制定联络员工作制度、细化各部门戒毒康复工作职责和工作质量标准,对戒毒康复人员制定了“一人一策”的个性化、人文化帮教措施,提供了巩固治疗、心理疏导、困难救助、技能培训、就业扶持、文体娱乐、融入社会“七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形成了部门联动、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欲安其心先安其身,目前,社区已经解决在站43名戒毒康复人员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探索实行“118+X”模式,组建党政警群网,按照1个社区禁毒委员会,1个居委会工作站,由居委会两委成员、民警辅警、禁毒专干、吸毒人员家属、社区医务人员、司法人员、网格员、禁毒帮扶单位人员组成8支服务队,招募吸纳若干志愿者,形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方案,全程帮思想、帮生活、帮就业、帮发展,47名戒毒康复人员入站以来,因复吸被打击3人,未出现复吸现象的44人。

  三是引导社会参与。依托公益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禁毒志愿者协会和吸毒人员家属委员会,通过走访谈心、家庭关怀逐步帮助恢复家庭功能,引进和谐促进会、创业就业服务社、蔚蓝社工服务社等7家专业社会组织,发动公益伙伴社会力量,逐步帮助恢复社会功能,有效解决戒毒康复人员融入社会难的问题,累计开展融入社会主题活动12次、走访163人次,入站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均得到帮助。

  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

  该驿站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针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的“阳光助业”工程,采取多种方式努力破解就业安置的难题,累计帮扶戒毒康复人员1018人次,其中572人实现稳定就业。

  一是分散安置。以区创业协会成员单位为依托,与区内多家企业单位取得联系,达成吸纳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的意向,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累计对814名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了分散安置。工作岗位主要涉及保安、包装、园林绿化、洗车、汽车修理、餐饮服务等。比如:头桥社区的鲍某某,今年3月经推荐到星力汇金商业广场工作后,表现良好,个人一直在努力融入集体、回归正常生活。

  二是集中安置。为区内阳光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和补贴扶持,鼓励阳光企业吸收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对75名有此方面就业意愿的康复人员实行了集中统一安置。工作岗位主要涉及印刷、洗涤、电子产品包装等。比如:黔灵镇的刘某某去年10月经小站安置到阳光就业基地就业后,表现良好,已顺利回归社会。

  三是就地安置。对129名不愿到阳光企业和其他企业就业的戒毒康复人员,由所在社区根据其个人意愿、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开发适合的公益性岗位,在其居住地附近进行就地安置。工作岗位主要涉及社区治安巡逻、保洁等。比如:水东社区的李某某被安置在水东社区从事治安巡逻工作后,工作积极、非常努力,用人单位对其给予充分肯定,个人也觉得在这里工作很顺利。他说:这段时间是他最放松的一段时光。

 

  2016年4月,贵州省禁毒委员会贵阳禁毒工作经验总结推广暨全省禁毒重点整治工作会议现场。

 

贵阳市教育局专门针对戒毒人员开发的戒毒教育教材。

 

  2016年4月,贵州省禁毒委员会贵阳禁毒工作经验总结推广暨全省禁毒重点整治工作会议期间,全国各地禁毒干部到贵阳市考察参观。

 

贵阳市五中学生在6.26国际禁毒日进行禁毒文化衫展示。

 

贵阳市体育局教练到戒毒所对强制戒毒人员作体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