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8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24

摸清基数 精准扶贫

□杨晓虹

  最近几年多次到贵州开会考察、旅游探亲,到捐资地区回访,看到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还很艰苦。贵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使贵州农村地区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要让真正的贫困户脱贫,根本在于摸清基数,精准扶贫,才能有效克服扶贫中的弊端,改变过去贫困数据来自抽样调查的不确定性,实现精准脱贫。

  一、“留守村”的贫困不仅仅表现为收入低下,更表现为社会功能的弱化

  贵州农村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紧缺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的地区,农业生产收入较低。同时,这些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缓慢,那些希望脱贫致富的农民只能选择外出打工。然而贫困地区外出的劳动力多数缺少技术,只能在低端的就业岗位就业,收入不高,他们只能选择将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留守村”的贫困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留下来的贫困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贫困问题。因为是特殊群体的贫困,所以与一般的贫困有不同之处:“留守村”的贫困不仅仅表现为收入低下,更表现为社会功能的弱化。因为“留守村”的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尽管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较低,但按农村贫困的标准来衡量,多数家庭的收入都会高出贫困线。如果仅从收入的角度看,其中许多家庭似乎都已经脱贫,但是如果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些留守在村庄的老人和儿童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经常面临着缺少正常的关爱,缺乏安全、医疗和教育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到底贵州的农村贫困地区有多少留守的贫困老人和儿童,准确数据亟待清晰。

  二、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导致家庭不完善,也改变了村庄的治理结构

  在“留守村”,贫困首先表现为家庭结构和功能的不完整,由于青壮年外出,仅留下老人和孩子,导致不能正常承担赡养和养育职责,老年人日常生活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照顾,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不但如此,还要以年迈之躯照顾年幼的孙儿。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需要家庭关爱的时期无法得到父母陪伴,他们的教育和成长都遇到许多困难。由于家庭只有老人和儿童,有些人仅仅简单地种植一些土地,经济收入很有限,只靠政府的补贴和外出打工者寄回家的有限收入生活。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也造成了农村结构和功能的不完整,农村基本上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许多农村发展项目根本没有办法实施,道路不能得到正常维护,灌溉系统年久失修,即使有国家的资金补贴,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缺少当地人的参与,许多项目也无法落实。即使项目建成,也会因为缺少维护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这使扶贫项目面临着两难问题,许多留守村庄就是贫困村,但是项目进入以后又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缺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造成村干部权力膨胀,缺少公开和透明的机制而使扶贫资源分配不公,用于支持贫困户的项目资金很容易被非法占用,而真正的贫困户却被排斥在外,资源分配的不透明和民主监督的缺位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一些扶贫开发的资源有可能被那些相对较富裕家庭占据,甚至部分低保等补贴性资源也被那些有关系的但实际上不符合条件的家庭窃取。

  三、传统扶贫项目忽视了“留守村”的特殊需求

  传统的扶贫措施集中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收入上。开发式扶贫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但是“留守村”缺少适用这些措施的扶贫对象,主要劳动力外流,留在村中的人口很难从事创收活动,大量的扶贫项目很难在“留守村”实施。即使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留守村”实施,也采取招标的方式交给企业来执行,村民很少能够直接参与扶贫项目。开发式扶贫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留守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很难使村庄中最贫困人口受益,扶贫项目很少有针对老年贫困的项目。对于儿童来说,政府出台的补助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般贫困家庭儿童就学的经济压力,但在“留守村”,贫困家庭的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儿童安全、教育、陪护等更为突出。老人和儿童这是“留守村”中最贫困的群体,但是在一般的扶贫规划中却很少有针对性的措施。老人问题多由民政部门负责,儿童问题多由教育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帮助,但是部门之间和政策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比如现在教育部门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但是对于“留守村”的儿童来说,学校外的教育更重要。学校外的教育需要家庭和社区配合,这两块往往是政策的空白区。此外,传统的扶贫项目也很少关注到扶贫项目的治理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透明公开是最常用的解决在扶贫项目中的以权谋私问题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留守村”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因为“留守村”的老人和孩子几乎很少有可能关注这些问题。

  四、摸清贵州省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基数,在“留守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

  摸清我省农村贫困老人和留守儿童基数真实状况,针对“留守村”特殊贫困群体即老人和儿童弱势群体,建立切实可行的措施帮扶他们,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当务之急。对于贫困老人来说,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不仅是保证生存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包括医疗和照顾,而儿童的问题主要在于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和安全问题。只有改变传统的扶贫方式,打破部门界限,探索建立综合的扶贫体系,才能推动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现在对贫困老人和儿童,社会支持的力度不够,许多地区的低保只是大体上与国家公布的贫困线持平,农村养老金还较低,不足以让他们生活得宽松。缺少家庭和社会支持意味着他们维持生存的成本增加很多。完善村镇功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政府的服务入手,针对“留守村”的扶贫投入开发式扶贫项目,更要考虑向留守地区派出农村社工一类的专业人员,对贫困老人和儿童进行精准帮助。从目前来看,依靠“留守村”自身来改变村庄的管理结构是困难的,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尤其是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带着经验回流参加家乡建设,只有这样,“留守村”才能够实现真正发展。

  五、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贫困老人和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措施

  一是加强摸底排查,组织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进行集中、全面、深入、细致的“拉网式”排查,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住址、生活状况、联系方式等详细资料进行登记造册,完善台账,做到“不漏户、不少人、底数清、情况明”,切实掌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第一手资料,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二是留守儿童与老人所在地的政府应将关心、爱护、照顾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对留守儿童与老人的管理实现常态化、常规化,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生活困难,并给予及时解决。

  三是构建类似于城市社区模式的农村社区,实行城市化的户籍民警、社区工作站承包责任制,让责任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和家庭的情况,进行“一对一”帮扶。

  四是国家投资办好农村学校、幼儿园,让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出资办好农村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让留守的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免除外出打工子女的担心。

  五是改善和提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快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有能力赡养父母。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改变目前农村户口的老人完全需要子女赡养的现状,减轻年轻人的负担,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香港亨通珠宝有限公司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