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78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07

率先探索赢得先机 产业现状仍存不足

贵州大数据“对症下药”谋大发展

□本报记者 杜 薇

  2014年,全省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1460亿元,同比增长62%;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富士康、阿里巴巴、惠普、微软、京东、百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贵州,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富士康第四代绿色生态产业园加快建设。

  2015年,全省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2011.5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两年翻番;高通、IBM、联想、华为、腾讯、印孚瑟斯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相继入黔。

  这是贵州大数据产业过去两年取得的“战绩”。今年以来,这些数据仍在以跑步的姿势攀升:一季度,全省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34.8%;1-4月,全省端产品产值增长80%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增长70%以上、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服务增长58%。

  数字的背后,是贵州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以优势聚资源、以应用带发展,重点打造大数据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层级产业链,用大数据引领、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贵州率先在大数据领域开展了“十个探索”:率先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建成PUE值接近1.1的富士康绿色隧道数据中心,率先成立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率先创建全球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出台大数据地方法规,率先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大赛、全球首个大数据产业国际博览会。

  随着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今年3月在黔揭幕、升格为“国家级”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5月在贵阳举办,异军突起的贵州从引发业界瞩目跨向赢得全球认可,正在引领“数”起“云”涌的大数据潮流。

  1、发掘优势,以“五个抓手”探路

  近年来,凭借良好的生态、气候、地理环境等优势,“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贵州奋起直追,将精力放在发展大数据产业上,积极推动大数据处理、加工及应用,有针对性地引进大数据领域企业,加强大数据关键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引进,在产业浪潮中赢得了发展先机。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抓手,夯实数据资源聚集基础。启动实施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2015年完成投资132.7亿元、同比增长89.6%;省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运行,实现1大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本地流量交换;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新增960Gbps、达到3060Gbps;获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12个数据中心获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占全国七分之一、获批数量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电信南方数据基地并上升为集团网络骨干节点,成为中国移动5大数据基地之一、中国联通云计算一级节点。

  以“云上贵州”平台为抓手,推动数据共享交换。2014年10月,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的统一云计算平台一一“云上贵州”,深入推动数据汇聚、开放、共享;实行平台扩容升级、完善平台顶层设计,明确省、市(州)云平台建设架构;实施政府数据迁云工程,出台加快推动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等四个文件,明确政府购买云服务及促进集约建设、集聚应用,省级各部门20朵“云”逐渐迁移“云上贵州”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线运行,完成353个数据资源目录梳理、170个数据集上云,启动跨部门之间数据交换。

  以政府数据共享为抓手,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紧紧抓住数据“聚、通、用”三个环节,深入挖掘大数据管理价值,推动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比如,贵阳试点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运用大数据编织制约公共权力的“笼子”,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目前,贵州“食品安全云”平台已集聚9个省(区)食品相关数据,实现食品溯源及全程数据监控,可及时发现苗头性食品安全问题;“智慧旅游云”形成全省统一的跨地区、跨景区旅游数据资源交换体系,已在黄果树瀑布、百里杜鹃等10个景区开展云应用,发布贵州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为游客提供集景区等级、交通拥堵、适游季节、住行购娱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

  以创新应用为抓手,培育大数据产业新业态。加快大数据挖掘、分析、存储、处理、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及标准研发,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筹建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率先启动数据交易;呼叫中心及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贵阳已形成3.2万席规模;重点发展互联网营销服务外包产业,亿赞普跨境电商、京东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电商平台项目已启动建设。

  以端产品制造为抓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数据终端产品制造业,推动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规模化、集聚化生产。富士康第四代绿色生态产业园一期、惠普年产10万台服务器生产线建成投产;以晴集团遵义高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平板电脑、手机、手机触控屏等产品已下线;贵州中科汉天下公司蓝牙射频芯片实现出口,占据全球同类产品50%的市场份额……

  2、科技支撑,为产业搭载体和平台

  2015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在大数据相关领域投入7000余万元,省级科技风险投资资金为大数据及相关领域企业提供投融资达1.06亿元——近两年来,贵州科技计划经费安排重点围绕大数据产业及相关领域倾斜布局,有力支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

  培育大数据相关领域企业梯队。通过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支持一批大数据相关领域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目前,在大数据相关领域共遴选创新型领军型企业3家、小巨人(成长)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6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已按相关政策给予企业后补助支持。

  培养引进大数据相关领域高端人才。通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载体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已选拔大数据方面领军型人才11名、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个,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引进大数据领域的院士及其团队来黔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全省涉及大数据方面的院士工作站已增至4家。

  建设大数据相关领域载体和平台。积极组织申报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去年7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有关内容已列入部省会商工作议题;实行涵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的“一核两环”创新研发平台布局,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向外辐射”的创新研发体系;搭建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项目、金融、政策、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搭建省技术市场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发布及技术交易全流程服务等;合力建设贵州“食品安全云”,作为全省大数据产业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在大数据服务企业食品安全方面形成了较成熟的商业模式、较完整的产业生态。

  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在“云上贵州”平台建成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8个涉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16个应用系统,达成“一站式”门户网站访问;建成涉农数据交换中心、“三农”呼叫中心及“科技特派员之家”管理系统,运用020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在5个县的省级农业园区建立160个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成农高网、“淘黔宝”等农特产品专营电商平台,发展6000余家涉农电商企业,有5000余种特色农林产品上网销售;建成乡村旅游电商服务平台,开发网站、APP、微信“三位一体”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乡村住、行、购、娱等方面的电商服务,已上线景点367处、“农家乐”食宿点2300余个;携手腾讯搭建“智慧村务”移动信息化平台、“众筹产业”扶植平台及“乡村旅游”标准服务体系,助推乡村产业转型。

  构建大数据创新研发体系。积极推动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编制完善建设方案,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政策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进一步发挥试验区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

  建设一批科研机构。在今年3月开展的贵州大数据产业招商引智(北京)推介会活动中,省科技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大数据领域建成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及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孵化器、大数据测评中心等54个研发机构。

  3、循因施策,多措并举“护航”发展

  尽管贵州在大数据领域斩获了多项“第一”,但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年5月9日至11日,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围绕大数据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开展调研,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政府数据的“聚、通、用”方面,数据壁垒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数据汇聚进展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及业界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数据的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数据的集聚、共享方面,数据标准尚未统一,基础数据库、更多朵“云”建设及迁移上系统平台任务艰巨;四是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因“放管服”涉及各方,简政放权、流程再造还需持续大力推动;五是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方面,平台的数量、质量均不足以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尚需大力构建创新研发体系;六是大数据人才方面,行业人才总量小、缺乏懂大数据的干部队伍,对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的支撑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据此,贵州省科技厅表示将“对症下药”、循因施策,全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紧紧抓好试验区载体建设。配合制定完善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先行先试政策、利用部省会商契机,积极争取科技部对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围绕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三大体系”、“七大平台”、“十大工程”总体要求,广泛征集科技需求,支持大数据相关领域企业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探索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试点实施大数据相关领域重大项目或重大科技工程,推动大数据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有效完善各类平台布局。进一步完善贵州“科技创新云”的服务功能,完成科技计划业务系统再造;丰富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省技术市场平台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新建一批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一核两环”的创新研发平台布局,更好地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科技企业梯队。遴选培育一批大数据、“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围绕“云上贵州”平台建设及“互联网+”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及商业模式创新,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增值服务,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惠及民生、服务产业。

  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扶贫战略,加大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投入力度,启动综合信息服务及智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搭建新农村(智能)生态信息应用平台,融合政务信息、远程科教、国家主流电视台及电商平台四大内容,精准服务精准扶贫。

  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技术支撑。广泛与食品产业链及其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检测机构技术支持、消费者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现代模式,着力打造食品安全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院士工作站建设、“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在大数据领域选拔、开发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及团队,柔性引进院士团队;通过举办“创客大会”、推行“众包”等方式,吸引省外、海外大数据领域人才来黔创新创业,服务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

 

  今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在贵阳举办。异军突起的贵州从引发业界瞩目跨向赢得全球认可,正在引领“数”起“云”涌的大数据潮流。

(本报记者 姚晓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