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三杰之一——“三绝”顾恺之
□本报记者 万里燕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称。
顾恺之为曹不兴的再传弟子,他所作的人物画,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而其关键在于阿堵(眼)中。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顾恺之的人物画十分传神,以至于传到后世有了很多著名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且传奇的莫属以下两个。其一传顾恺之曾心仪邻居少女,但求爱不得,心有怨念,遂为少女画像并以针刺画像之胸,少女即有疼痛之感。此事虽听来为无稽之谈,但另一方面说明顾恺之画画十分注重神情的摄取刻划。其二传当时建康(今南京)兴建瓦官寺,富豪认捐不过十万钱,清贫的顾恺之竟认捐百万,众人都怀疑他兑现的可能性。顾恺之提出一个要求,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在瓦官寺北殿内墙上作画,并说画好的那天既是银钱兑现的那天。之后他于殿内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像,待画成将点睛之时,他让寺僧发出公告:第一天观看者请施十万钱,第二天请施五万钱,第三天随意施舍。到了点睛的那天,佛光照耀了整个寺庙,殿内墙上的佛像隐隐跃动,有要破墙而入世之感,闻讯赶来的观者踏破了寺庙的门槛,百万钱轻松捐满。由此可见顾恺之的“画绝”之才。
有一次,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曾拿一片柳叶告诉顾恺之,这是蝉用作蔽身的叶子,人用它就可以隐身。顾恺之听信桓玄之言,高兴地用这片柳叶隐身,桓玄乘机在他头上撒尿,他不以为怪,相信是自己隐身了,桓玄没有看见。另有一次,顾恺之将一箱自己非常珍惜的画作封存好,寄放在桓玄处。桓玄私自打开箱子,把画作全部窃取,并原样封存箱子。待顾恺之索还画作时,拿到一个空箱子,桓玄称自己从未打开箱子。顾恺之相信桓言,并且自我解释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由人之登仙。”(《晋书·顾恺之传》)桓玄对顾恺之的侮弄和窃夺,明眼人一看就知,而顾对桓信任不疑,看似痴绝,实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存的大智慧。苏东坡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评论桓玄盗夺顾恺之存画。苏诗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桓玄以其悍将雄才,窃画篡国,身败名裂,其得其失,终不堪于顾恺之一痴笑。这种“痴黠各半”是一种自然而达于自由的人生智慧,是不计较的从容,是超得失的自在——用庄子的话说是“与物为春”的逍遥精神。玄学精神,探究其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是追求人生自由和超越的情怀。“痴绝”,是顾恺之从玄学精神中发挥而得的超越自由的人生大智慧,这是常人不知之智,故名之为“痴”。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亦有贡献。他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是我国较早成篇的绘画理论著作。他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一方面强调客观实践、人物写生在画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人物画重在表现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对于中国画史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他以大量的画作为中国人物画奠定了独特的线描艺术,其笔法特征是“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张彦远),它赋予人物描绘精微超逸的格调,这就是后世所谓“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其二,他以明确坚实的理论主导其创作实践,在所提出的“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和“以形写神”等命题下,为中国绘画确立了重精神意趣、推崇格调境界的艺术精神。由谢赫提出而后中国画史奉为最高原则的“气韵生动”,是以顾恺之的“传神”观念奠基的。此为顾恺之“才绝”之体现。
从历史影响来看,顾恺之对于中国绘画的意义,精神的影响更大于技法。张怀瓘说:“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历代名画记》)张氏所谓“神妙亡方”,是指顾恺之对人物精神的表现(“传神”)达到了极高妙而至于无法可循的境界。
顾恺之的绘画真迹今已无存。其绘画散见于唐宋人的记载中,有《谢安像》《桓温像》《烈女仙》《维摩诘像》《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笋图》《庐山会图》《水府图》《水雁图》《中朝名士图》等。至今流传有绪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和《斫琴图》。这些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但也十分珍贵,可称为第二珍本,为研究我国早期士人画的重要资料。其中又以《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最为珍贵。除绘画外,顾恺之还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无处寻踪。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