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资本市场服务产业经济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现状,证监部门携手地方党政力推 “三个同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不方便”的问题——
贵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疾进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资本市场犹如‘高速公路’,这次培训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交通规则’。”
今年3月30日,遵义市73家有意进军资本市场的企业,受邀集体聆听了一场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宣讲培训。这标志着历时两个月、覆盖全省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彩贵州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按照官方说法,此番贵州证监局携手深圳证券交易所走进省内各地,旨在通过宣传证监会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监管理念,推介“新三板”、公司债等新兴融资市场及创新金融工具,帮助地方政府及企业加深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增强利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配合、构建监管合作机制,进一步督促各类市场主体规范发展。
这一行动无疑紧跟宏观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3月12日,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亦释放重要信息:“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法治环境,为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
为了挖掘企业潜在价值、激发区域经济活力,让多层次资本市场更有力地支持全省经济稳健发展,贵州迅速祭出实招:有针对性地向区域经济板块企业开展普及知识、上市流程、融资架构、债券发行、财务规范等详细解读,积极培育上市企业。
“尽管资本市场发育相对落后,但贵州已经开始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地、生根、发展进行实质性的探索和推动。”一位金融经济领域专家评价说。
优质企业也“缺钱”
对贵州重点培育企业及拟上市挂牌企业而言,接受类似“充电”可谓“恰逢甘霖”——因为它们急需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资本市场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
有分析人士指出,贵州资本市场历经多年培育,自身已具备加速发展的内在基础,全省各界对发展资本市场的共识亦不断深化,但因产业经济尚未与资本市场紧密对接,导致优质企业难以获得配套支持。
以黔东南州、铜仁市为例,前者形成了以原材料、能源、林业、制药、特色轻工等为支柱的“多点开花”产业格局,且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全面开启。目前,全州仅有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黔昌林业(834030),公司债的数据暂时为零。后者的成绩亦显尴尬:除去年铜仁水务、铜仁旅投发行公司债募资16亿元外,全市至今尚无一家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企业。
纵观贵州,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有20家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182亿股、总市值5149亿元,其中贵阳13家、遵义3家、安顺2家、黔南1家、六盘水1家,黔东南、铜仁、毕节、黔西南尚无上市企业;此外,有“新三板”挂牌公司38家、证券营业部76家、私募机构52家。
2015年,全省有2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并购重组融资33亿元,1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通过增发融资6亿元,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采取股权质押、林权质押等方式融资128亿元,28家公司制法人通过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300亿元、是2014年的23倍。不难看出,贵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效应已初步显现。
不过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贵州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控股7家、占比35%,“新三板”挂牌公司中有民企32家、占比91.4%;全年发行公司债募资300亿元,其中民企募资60亿元、占比20%。反映贵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空间巨大,但融资渠道缺乏多样性,资本市场服务民营经济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贵州证监局局长杨光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彩贵州行”启动仪式上坦言,当前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存在巨大需求和空间,广大中小企业尚未享受到资本市场的“阳光雨露”。全国有中小企业1000多万家,进入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仅28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6200多家,“真正能享受资本市场服务和支持的,零头都不到”。
具体到贵州,受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发展局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储备不足,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意识不强、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偏高、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融资“吃不到、吃不起、吃不好”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共同想办法来解决。”杨光说。
“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彩贵州行”的首站,遵义市党政对活动颇显重视,两位兼任市委常委的副市长均亲临会场。
这是急切呼唤拥抱资本市场的体现。论经济总量、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遵义在贵州仅次于省会贵阳,当地既有一批“三线”建设时期扎根下来的大企业,也有一批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贵州茅台、红色旅游品牌更是享誉中外。但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上仅有贵州茅台(600519)、天成控股(600112)、贵绳股份(600992)3家老牌上市公司。2004年5月贵绳股份首发上市后,12年间再无IPO新增企业;过去存量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往贵阳的,有航天电器(002025)、赤天化(600227)两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至今未觅遵义企业的身影。
GDP逐年猛增而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具有良好工业基础、资源及产业优势的遵义,无疑期待借助外力打破“僵局”。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加快,资本市场的层次更丰富、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会‘总有一款适合你’。”杨光表示,该局将携手地方党政努力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场内融资与场外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三个同步”,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不方便”的问题,切实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遵义有信心将金融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遵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范元平回应说。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辉则表示,遵义将力争年内挂牌企业达10家,并在近期打破IPO缄默多年的局面。
记者注意到,身为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的吴建辉,曾任职于中国银行、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去年9月贵州提出“每个市州县都要配一名懂金融的班子领导”、“从中央金融机构引进干部到贵州挂职”后,今年2月底其入遵履职,成为该专项引才计划的“成果”之一。
4月20日、21日、27日和5月11日、13日,“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彩贵州行”又先后走进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及安顺市、黔西南州。来自全国股转系统、深交所、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创证券的专家,从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区域性股权市场、公司债、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方面向参训人员做详尽解读,并进行了交流答疑。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每在一地开展,均有身兼党委常委的政府副职或常务副职到场力挺,并承诺“积极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做好服务”。
与吴建辉一样,这些领导干部多数由贵州“引进来”,拥有丰富的金融、投资行业经验。如挂任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的郭青是信贷方面专家,原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挂任黔东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的樊炳清是高级经济师,曾在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任职;高级经济师、资深IT专家范国胜赴铜仁挂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之前,在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挂任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的谭辉,亦来自人保集团。
在安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贡桥则邀请授课的金融专家到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了解运营情况及上市准备工作,现场为企业上市“把脉”。
“六到位”破题入市难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资本市场以1993年中天城投(000540)、凯涤两只股票同时发行并上市为发端,20多年来虽已挖掘出一批优质市场资源,但仍呈“起步早、进展慢、上市企业数量少”的态势,难追全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不过,从业者们如今大都显得乐观,认为“落后更具发展潜力”。这种底气,源于在官方的全力推动下,近几年贵州资本市场环境持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有效发挥,“比以前活跃多了”。
2014年以来,贵州资本市场可谓“风起云涌”。1月14日,由省政府打造的唯一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揭牌成立,首批28家中小企业挂牌上市。随后,由民间资本设立的贵州中黔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贵州省绿地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先后运营,专注破题中小企业“融资难”。
同年1月24日,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企业,当天首笔成交3万股、成交价18.2万元;8月参与做市交易,以每股15元发行150万股,共募资2250万元。
“新三板”于2013年全国扩容后,以门槛低、费用少、效率高等特点及优势,被视为助推优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利平台。“目前,贵州‘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在沪深两市主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但与全国其它省份比较,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供挖掘。”前述分析人士说。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新三板’市场快速发展,公司债券发行扩大到所有公司制法人,更多符合实体经济需要、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业务不断涌现。”杨光表示,这为企业做大做强装上了“腾飞的翅膀”。
围绕如何搭建区域内多层次资本市场,贵州证监局在此次宣培活动中提出6点建议: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摒弃对资本市场的畏难情绪,学会看长远、算大账;加强领导、组织到位,配备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增强合力、政策到位,着力解决政策不配套、部门不协调、措施不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强化责任、考核到位,因地制宜制定企业挂牌、上市、融资考核目标,避免出现政策不落地、要求不落实、服务流于形式;积极灵活、工具运用到位,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工具;放下身段、服务到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应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做好服务。
今年,该局将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充分挖掘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民企作为上市后备对象;鼓励辖区民营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可交债、公司债等渠道再融资,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其采取资产注入、吸收合并等方式做优做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支持中小微民企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有效解决融资难题;充分利用公司债市场化改革机遇,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民企发行公司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