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1964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5-12

互联网改变了大山里的侗寨

□本报记者 何 博

  前不久,恰逢黔东南自治州旅发大会在黎平县开幕,记者在采访期间来到了一个令我收获颇丰的村寨——铜关侗寨。

  从县城出发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远远地就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铜关侗寨。沿着村口的水泥路望去,似乎和其他的侗寨没有什么区别,取材于杉木搭建的侗族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还有远处就能望见的气派鼓楼……我还在心里面嘀咕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侗寨吗?

  相同当中的不相同

  在寨子里游走,渐渐地就发现了在这些熟悉的风雨桥、鼓楼、木屋、田地甚至是草木当中摆放着一块块石碑,上面印有一个个的二维码,就这样沿路除了拍照留念之外,出于好奇记者便挨个扫描这些二维码:比如在一块水田附近记者看到了一块石碑上写着“鱼鸭稻共育,祖辈相传的自然农法”字样,在文字下面就是一个黄色底的二维码,扫描之后便出现了详细的文字介绍什么是“鱼鸭稻共育”,与此同时配上一目了然的图片,记者忽然有一种以前的侗寨都白去了的感觉,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在进入寨子后就自动变成了你的随行导游,而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一番,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令人惊叹的民族风俗。

  看完扫描出来的介绍之后,点击右下角的“全景”链接,出现屏幕上的就是一幅古色古香的白描铜关地图,地图上除了标注出寨子里的景点外还有村卫生所、村委会等等政务服务场所,与以往向“无头苍蝇”一样的到处游走相比,目的就明确了很多。

  当然,这样的发现还只是铜关侗寨当中“与众不同”的一角。

  大山里面的互联网

  中午,一顿丰盛的长桌宴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坐在长长的桌子两旁一边吃着侗家美食,一边同周围的人热络地聊着天,气氛十分融洽。就在旁边,一位女士的聊天内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是黎平县政协副主席潘承兰。

  潘承兰副主席告诉记者,铜关村选择了一条与以往都不一样的脱贫道路,那就是利用互联网+来与脱贫致富挂钩,而引入这个概念的是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陈圆圆。

  “这个小姑娘很厉害的”潘承兰副主席说,在2009年,她代表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来到黎平做教导扶贫,随着对铜关的了解日渐深入,也希望铜关能有所改变,她利用腾讯的优势——互联网,在网上开始了众筹,每人交300元“门票钱”,就可以来侗寨参加歌会。

  “她很喜欢侗族大歌,于是就在这上面做起了文章”,潘承兰副主席告诉记者,她把铜关五佰地方的2000名歌者召集一起,举办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侗族大歌演唱会“十笆攀腊汉腊乜歌会”。

  “当时真的是太热闹了”村民回忆道,还有很多外国人也来这里。“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但是大家就是很高兴”。

  之后因为侗族大歌,铜关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一炮打响,村子里面也开始发生很多以前都没有想到过的变化。

  “为村”这个新项目就悄然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互联网+“为村”带来的新变化

  记者提出希望采访腾讯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了解更多细节的请求时,潘承兰副主席立马就打电话给了村长。

  正巧,时值旅发大会的开幕,腾讯也派人手来助阵,村长领着我们见到了腾讯公益高级品牌经理李晓月。

  开门见山,我们就互联网和腾讯开展的“为村”项目聊了起来。

  她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记录着铜关侗寨发生的变化: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了两幅组图上,“两幅照片都是在同一个角度不同时间拍摄的铜关侗寨”李晓月说。

  一幅照片上的铜关看上去很简陋,大部分是农田,少量的房屋很随意的分布在寨子当中,甚至还有一些荒地在寨子里面。而另外一幅照片上的铜关明显要明亮很多,房屋统一漆成了麦子的颜色,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却很整齐;田地看上去也更为规整,生机勃勃,完全与原来铜关形成强烈的对比。

  村长告诉记者,寨子里面的玉带河在河道改造时,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庄稼地就设计成了弯弯曲曲的形状,但是却与周围形成了和谐的风景。

  为了让记者有更深的印象,李晓月用微信的方式来介绍现在的铜关。

  记者关注了铜关村的微信公众号,看到村民可以在这个公众号上做许多事情:订购火车票、拼顺风车、村务公开、书记信箱等一应俱全。李晓月告诉记者,村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需要哪些功能。

  腾讯是这样定义为村的,这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链接感情,连接信息,连接财富。

  当记者问道,在村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这样的新鲜事物,或者说使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管理村庄时,村民是否愿意这样做呢,答案令我感到惊讶。

  李晓月表示,村民非常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那样不愿去尝试。村民对智能移动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是超过我们原有的想象,说明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这片土地当中,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人,也正是这样,为现在的为村项目推广打好了基础。

  李晓月介绍说,在2014年,腾讯同中国移动和中兴公司联手,在村里面建起了移动4G基站,还免费发放了智能手机,中国移动为每位村民提供了20个月1G的上网流量。

  数字化的侗寨新的生活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铜关村公众号上的“跳蚤市场”这个功能当中,游客和村民有着非常良好的互动。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出问题和看法,村民可以帮着解决;村民也能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分享在跳蚤市场里面,所有人在这当中你言我语十分热闹。

  这似乎就是互联网要带给这座侗寨的改变:村民对于自己居住的这个寨子的参与感更强了,在网上热烈的讨论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在沟通交流当中,潜移默化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与此同时,话题也还是绕回到如何致富的问题上来,村子当中建造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希望强调村民要有真正的参与感和主人公意识,让村民依照自己的风俗生活习惯,创造出社区发展的机会,在博物馆中,村民将自己的手工艺品、种的茶叶、糯米等等卖给博物馆,博物馆再将这些商品通过网上商城销售出去。

  这一切都被整合在了“为村”平台上,在引导管理者熟悉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功能的同时,也能从这上面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

  在互联网的吸引下,村支书告诉记者,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关注村子里面的变化,不少人在观望这样的模式能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机会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