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味
□李阳波
米像珍珠,柴像桂木,这样的日子又重临了,金融风暴下的生活日益艰难啊!
一个“米”字,令人产生很多联想。我首先想到这是一个长度单位。一米(一公尺)相当于三市尺或大约三点二八尺。但区区一个长度单位,也有学问。
“米制”始于什么时候呢?始于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两年后,当时的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J. Louis Lagrange)当选为法国度量衡委员会主席,将经过巴黎的子午线周长一象限的一千万分之一定为“一米”。只是如何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就大费周章了。当时法国天文学家德朗布尔(J.B.Joseph Delambre)和梅尚(P.F.Andre Mechain),决定接受此一艰苦任务,约定从巴黎出发,背向而行,德朗布尔向北走,到达巴黎东北的敦克尔克(Dunkerque);而梅尚则向南走,前往西班牙的巴塞隆纳。两人在六年后才抵达目的地,然后开始测量彼此间距离,最后通过测量数据进行计算,才得出一米长度有多少。虽然这次测量,日后仍有修正,但已足以说明一米长度得来不易。“米”作为长度单位,是英文meter的翻译,而真正中文的“米”,作为量词,只是比喻极少的量,犹如点滴。
杜甫《秋兴八首》之七就有“波漂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的诗句,“菇”是浅水沼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便是“菇米”。诗人以大量菇米漂浮如阴云密布;以莲房花蒂褪落如坠粉红,描述荒凉冷落的喟叹。而这菇米大小,长约一至一点五厘米(公分),直径一至二毫米。
“米”作为量词,又令人想起“米粒之珠”这句成语,比喻弱小细微的东西。金庸武侠小说便常提到:“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指江湖大侠讥笑无名小卒不自量力,犹如米粒大小的珠子竟在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前班门弄斧。
究竟米粒有多大呢?在书法上,也有“米粒之珠”,以俗称的“龟笔”写成,称为“微书”。台湾苗栗县的书法家章厚伦,2005年七月,便曾展出其“现代章体字”,用三个多月时间抄录《古文观止》全本共十一万六千字,字字都是零点三厘米见方的正楷,写成十点五米长轴,据说已经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由“米粒之珠”说到更小的“奈米”,那是“毫微米”,英文nanometer(nm)的音译,字首的nano在希腊文原意是“侏儒”,其长度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将一奈米的物体放在乒乓球上,犹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将nanometer译为“奈米”,确是神来之笔。纳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米者,米粒之珠。米粒之珠,光华虽然微小,但汇集一起,也形成耀眼星空。
再看“米”这个中文字。它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例如粕、粟、粱、粳、粺、糟、糠等,都与稻谷或量食有关。“米”的本义是穀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字形犹如米粒琐碎纵横的形状。《说文》解释“米”是粟实,象禾实之形。稻子、黍子、高粱等去了皮的都叫米,如大米、小米,即使如米粒大小的东西都叫米,如花生米、虾米等。
与米相联的词可多呢,经营量食买卖的商店叫米行或米铺,用大米磨制成浆并制成薄片状的粉叫米粉,制成线状的叫米线,用米煮成的饭叫米饭,淘米水是米泔,米的细糠是米糠,用米酿制的酒是米酒,用米制成的醋叫米醋。
“米”字最好的涵义,恐怕是将“米”字拆开像“八十八”,中国传统形容长寿,七十七岁是喜寿,八十八岁是米寿,九十九岁是白寿,一百零八岁是茶寿。人能活到米寿,也该心满意足了,不用再期待白寿、茶寿吧。
总而言之,“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多与米相关的食品,如米饭、饭团、寿司、汤圆、粽子、萝卜糕以至南方人俗称的“米黄”,指白粥。然而品尝米的食品,可不要忘记小时候读唐诗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用简单的文字,写炎炎烈日下农民的田间劳动,当人们端起饭碗,有谁珍惜碗里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勤工作换回的果实?由此诗又令人想到朱柏芦《治家格言》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长辈就这样教导我们,吃饭时碗内饭粒要吃得干干净净,才懂得惜福。杜甫在《忆昔》写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开元盛世时的盛唐,一个小村庄都有万护家庭,不论公家还是私家都很富裕。这首诗也告诉读者,在唐代稻米已是主要的量食。在《红楼梦》里,贾元春回家省亲时命贾府的兄弟姐妹们为大观员题诗。贾宝玉贾元春寄予厚望,一个人要做四首律诗。林黛玉代他题了其中一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把大观园里点缀景色的田员景致写得一片太平盛世,被元春评为四首作品内最佳。清代的文学家、也是美食学家的袁枚曾经说过:“饭之味在百味之上,知味遇有好饭,不必用菜。”可见如果有好的米饭,净吃米饭就够满足,连菜都不用了。中国历史上,产于湖南江永县、样县的香稻是被历代视为珍品的好米,也是非常珍贵的贡品,被称作“贡米”。
假如不能净吃米饭,那么可以试试宋代大文豪苏轼发明一种叫做东坡汤的青菜汤:用两层锅,上锅放了米饭在菜汤上蒸,下面的汤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洗好后放点薑片,这么一来,饭菜可以同时蒸熟,方便又省钱。
稻米作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主食已久,对它的文学价值有点儿认识,在吃饭的时候,肯定也特别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