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95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22

张小龙:用艺术品改变6亿人生活

□曲若柳

  腾讯旗下拥有1700多款产品及数以千计的产品经理,但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传奇的,迄今除了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马化腾,就只有鼓捣出微信的张小龙。

  张小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优秀而落魄的“技术大牛”。他的好友和“菜头”都说,张是一个生性孤独的人,烟瘾极大,“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他平常只有两个嗜好——每周一次网球、每天深夜音乐,其余时间就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埋头写代码。

  这名皮肤黝黑、爱打网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过去十几年间,张小龙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

  关于微信的由来,坊间流传最著名的一个段子是:几年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做研发时为避免干扰,到北京龙泉寺西厢房小住,对几个技术问题苦思不得其解,一气之下把所有资料撕得粉碎。一僧人进来打扫卫生时,帮他把资料捡起且重新粘贴起来,还写了几行字。于是,世上后来就有了“微信”。

  自2011年诞生以来,微信目前注册用户已突破6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估值高达836亿美元(约合5344亿元),是腾讯市值的一半。这是当下中国互联网界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它让中国移动运营商颇感压力,“宿敌”奇虎360CEO周鸿祎也坦承,“我的50个产品加起来,比不过一个微信”。

  为此,很多网友把张小龙称为“中国的乔布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牛人”?他是如何创造“青春神话的”?

  曾是“无业游民”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从湖南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后,张小龙到广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当程序员,自称“IT民工”。在那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代码,开发了处女作Foxmail。

  后来,张小龙辞职当起“自由软件写作者”,亦即人们眼中的“无业游民”。

  1998年的一天,刚出任金山软件CEO的雷军给张小龙发了一封邮件,问他是否愿意把Foxmail卖给金山。彼时,Foxmail的维护越来越让张小龙不堪重负、内心焦虑,想干脆一卖了之,开价仅15万元。

  令人遗憾的是,雷军当时忙于联想注资的事,心无旁骛;金山的谈判人员则认为,自己也能做Foxmail,双方最终没谈拢。不料,到2000年官方统计的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有650万台,Foxmail就拥有了200万用户,成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

  这不是什么乐观的事。张小龙不停地改进软件、推出新版,但依旧赚不到钱。

  那段时间,张小龙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作为中国免费软件开发者“悲剧性命运的代表性人物”。最困难时,他甚至萌生了去美国打工做软件的念头——在那里,一名免费软件开发者亦可凭借广告、捐助,每个月有上万美元甚至更多的收入。

  时任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周鸿祎,经人引荐结识了张小龙,偶尔到广州时还会和他一起买盗版碟。周经常提醒张,说Foxmail要加广告、实现盈利。张问为何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次争论,都是后者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

  令张小龙做梦都没想到的是,2000年秋季,他生命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机出现了:博大软件宣布以1200万元收购Foxmail。当晚,张小龙写下一封充满伤感情绪的信,在信中将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塑的艺术品。

  在事后看来,那次收购针对的更像是张小龙这个人。他随后进入博大任副总裁兼CTO,成了国内第二代程序员中的领军人物。

  五年拼出腾讯副总裁

  2005年3月16日,上市不久的互联网新贵腾讯宣布整体收购Foxmail。张小龙再次成为自己作品的“陪嫁”,进入腾讯广州研发部,带领QQ邮箱团队与MSN、GMAIL等抗衡。他不再是一名简单的技术人员,而是踏上了产品经理人的新征程。

  但这段征程走得并不顺利,张小龙被马化腾寄予厚望,接手后却陷入对MSN的疯狂模仿迷局。时过半年,一款被称为“巨无霸”的邮箱产品面世,但它无比笨重、速度超慢,基本没有操作的价值。

  接下来的三年,张小龙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寞的时光。也正因如此,他有时间停下来抛开生硬冰冷的产品表面,去思考究竟如何赋予产品活的灵魂。

  2006年底,转机再次出现。张小龙带领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战术,用精简、轻便的思路打造新版本。第二年春天,QQ邮箱的速度问题得到解决并上线,一切恢复正常,用户量开始缓慢增长。

  随后,“张小龙式”的应用创新陆续面世。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高人气的创新,是发送大容量附件功能——其它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它却将容量扩大到了1G。

  到2008年,QQ邮箱已从濒死状态重获新生,荣膺腾讯七星级产品,张小龙团队亦获公司年度创新大奖。据其团队成员统计,在张小龙领导下,QQ邮箱的创新点多达400余个。作为产品经理人,他再成翘楚。

  2010年8月2日,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副总裁,具体负责该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

  把QQ邮箱做到全国第一的位置,张小龙已有些意兴阑珊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自己已进入半退休状态。实际情况是,他身体退休了,但思考一刻也没停过。

  作为乔布斯的崇拜者,张小龙继续着对iPhone5的无限猜想。他希望它没有电话功能,可省下大量话费,尽量减少被打扰;需要时,可找到倾诉对象进行视频。最终,他的想法被自己的“微信”实现。

  腾讯广州研发部争取到微信项目,缘于张小龙的敏锐。2010年10月,他看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即时通讯类工具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不断出现,便给马化腾发了一个邮件,建议公司启动手机通讯工具类项目。马化腾同意由广州研发部作为研究性项目启动,并为产品取名“微信”。

  一个月后,腾讯微信正式立项。按张小龙的想法,如果能让大家体验到手机免费短信,微信肯定会被人们接受。因此,在微信1.0版本中,他率先推出相当于免费发短信的文本功能,但用户的新鲜感很快过去。在国内大大小小类似的应用产品中,微信很难抢占到用户的手机界面。

  在张小龙带领下,从硬碰硬的产品层面,研发人员开始思索如何让产品有灵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贪欲”。

  用微信改变6亿人生活

  据张小龙介绍,微信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对讲功能的实现;第二个转折点是寻找附近好友功能的发布;第三个转折点是摇一摇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

  张小龙说,2011年1月微信刚推出时,还没人能想到它日后的辉煌。人们以为,微信不过是善于模仿的腾讯推出的又一款山寨产品。但到4月,就没人这么想了——当微信推出“寻找身边的人”功能时,用户数量增长曲线出现一个陡峭上升;当“摇一摇”手机,即可与千里之外同样在摇晃手机的人配对聊天时,微信真正引爆了。

  在张小龙看来,如果一个产品的功能需用提示框告诉人们如何使用,那么这一功能本身就是失败的。而从微信设置的插件进入界面,只有一个震动的手机,多数人看到这个界面会想当然地摇几下。随着来福枪声响起,用户的好奇心骤起:有谁和自己在同一时间摇呢?当然,用户不一定要和对方建立联系。

  细心的张小龙曾担心,“摇一摇”会让女性朋友觉得烦。但女同事们透露,其实她们私下里也在较量谁接到的招呼多,没有受打扰的感觉。

  2012年8月,腾讯微信推出4.2版本,微信用户可进行视频通话。作为腾讯广州研发部的“精神领袖”,张小龙提出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他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观察到最人性化的需求。所以,在广州研发部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当有新版本的产品或推出一个新功能,开发人员都要第一时间冲去找保安,让他们先体验。

  张小龙对产品的执着,已精确到了像素级别。他曾问微信的产品经理:微信3.1和3.0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大家都没注意到,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减少了两个像素,这在iPhone里用肉眼很难分辨,但他看出来了。

  在国内,张小龙是极少数能将个人风格投射于产品中的移动互联网人——这是人们喜欢把他和乔布斯联想在一起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即他们的性格同样偏执、刚愎、追求完美,且不怎么近人情。

  张小龙是一个极“护犊”的人。对于在其产品上动商业脑筋的想法,只要他认为会影响到用户体验,就会像小动物警惕野兽时一样竖起全身的毛,不会有丝毫让步。开发产品时,往往收到很多来自公司高层的意见,他会解释为什么不能加、为什么不合适,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一定要加,他会说:“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

  针对微信商业化的批评,张小龙未发表任何回应。他的团队只是默默地做出新决策:公众平台上线后,为防止出现微博水军泛滥、频繁刷屏的局面,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广播一条信息,即使是通过认证的加V账号,一天上限也只有3条;发现有些网站利用病毒式传播诱使用户扩散信息后,毫不犹豫地砍掉公众账号内的页面直接读取功能,代之以不那么方便的微信中间页。

  而面对叫苦连天的营销账号,张小龙只是冷冷地在朋友圈里扔下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