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脱贫攻坚交出靓丽“成绩单”
□杨秀银
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黎平,地处黔湘桂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5个乡镇,有17个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18.35%。
黎平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和优势产业,把大数据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找准“穷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与全国同步小康
近年来,黎平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实现了14.43万人脱贫,交出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绩单”。
找准“穷根”开对“药方”。黎平县通过开通“扶贫专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成“扶贫云”,对农村贫困对象逐户逐人建档立卡,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时间表,党员干部立下“不摘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志向,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蒲洞村是李克强总理亲临视察过的侗寨。黎平县搭建好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平台,让群众创业放手一搏。全村400多户、2000多群众参与项目的落实,发展青钱柳1000余亩、韩国美艳朝天椒200余亩、有机黑米200亩。
截至2015年,建成黎平电子商务产业园和10个电商综合示范村,培育和建成地扪“互联网+博物馆”、铜关“互联网+乡村”、滚正“互联网+民宿”等互联网发展模式。“互联网+”走进侗寨苗乡,村民在网上销售土特产,开启了扶贫新路子……
变“漫灌”为“滴灌” 精准扶贫“摘穷帽”
“我们要瞄准扶贫对象‘滴灌’式扶贫,把钱用在刀刃上,防止扶贫资金‘天女散花’。”黎平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精准识别到户,规划落实到户。黎平对全县贫困对象逐户逐人进行精准识别,全面开展建档立卡信息采集、更新,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坚持因户施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农村低保,实施保障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扶贫对象,每户选定1个致富项目,全面落实帮扶措施。
出行、用电、饮水……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却是能否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不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致富如空中楼阁。
黎平县统筹资源,集中投入,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实施建设,大力实施整村(乡)推进、连片开发等扶贫项目。2015年,完成6个乡镇总体规划、9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125个村寨村庄规划编制。投入5143万元提升肇兴景区和“八寨一山”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元打造“百里侗寨”连线12个村寨,辐射带动其他32个村寨发展,美丽乡村创建点111个,促进13万余人脱贫致富。
变“输血”为“造血” 特色产业“改穷业”
在高屯万亩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盎然,迎来成千上万的采茶人;在天香谷现代农业扶贫园有种植药材的、观光旅游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派火热……
这是黎平县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黎平县围绕大健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将荒山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充分利用特色和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宏宇芳香药业、黔香园油脂、裕丰米业等一批特色加工企业;建成“两茶”高效农业产业、中潮黎美薄壳山核桃产业和黎平香莲水产综合生态示范园等省级农业园区。
截至2015年,建成茶园26.9万亩,油茶25.3万亩,中药材8.5万亩,优质米20多万亩,带动8万户20余万群众增收致富。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6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