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村样板
——雷山县脚尧村发展一瞥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雷山县脚尧村经过近30年的努力奋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鉴于该村取得的成绩,脚尧村被省委、省政府等授予“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等称号。脚尧村,一个昔日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五通”;2013年,脚尧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3208.5元,提前8年建成以户为单位的小康村;2014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14470元,成为雷山县社会主义小康典型。
脚尧村的艰辛创业历程,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因地制宜,立足山区实际,自身实干苦干,实践党的富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的缩影。
夯实基础 优化结构 科技推广
脚尧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西北部海拔1386米的半山腰,有彝、苗、汉3种民族,辖3个村民小组,41户,曾是雷山县一个较为贫困的村寨。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村现有茶园2363亩,建有茶叶初级加工厂14个,全村年采茶青224吨,产干茶26.4吨,平均年产值46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示范村。同时该村还积极发展特色和养殖产业,目前有特色种养殖户15户,养殖有野猪30头,竹鼠300余只、稻田鱼20亩;种植有天麻8000㎡、魔芋80余亩、金秋梨1000余亩,2015年该村还发展了铁皮石斛产业试验基地2亩。
一个贫穷至极的边远农村,是怎么摘掉贫困帽子的?
记者在雷山县采访了解到,为改变贫穷面貌,脚尧村积极夯实农业基础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生态农业。在改变面貌的过程中,始终把内生动力与上级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该村修建小水电解决照明,架设电网解决动力,兴修公路解决运输,兴建人饮和寨道改善人居环境。其做法为:
一是确立产业、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脚尧发展产业立意高定位准确,既考虑到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突出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并重、目前利益与长期效益并重、鲜活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并重、产业建设与市场建设并重、发展产业与人才培养并重。为实现产业规模经营,脚尧村在试验示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凡是适于全村发展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统一生产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分户实施的“五统一分”,推动了支柱产业的形成。现在茶园为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叶有果,茶叶有禽、禽中有茶的典型生态茶园,生态完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二是穷则思变、因地制宜、科技推广。脚尧的发展变迁起源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1980年脚尧有17户91人,人均生产粮食123.5公斤,人均收入27.47元。种粮产量低、经济无来源,不仅穷钱更是穷粮,无米下锅是脚尧面临的最大困难,脚尧从1982—1986年发扬愚公精神劈山造田,用五年的时间,引进粳型水稻品种,推广良种良法,人均生产粮食增至255公斤,人均收入增至143.69元,解决了有米下锅问题。从1986—1996年的十年间,脚尧人均生产粮食均维持在400—500公斤之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尧人着手发展经济,增加现金收入,解决用钱难的问题,从1986—1992年用七年的时间,大力发展种养殖业,1992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23.21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995年人均现金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053.43元,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3年户均现金收入1.6万元,人均4252.2元。到2010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6572.33元。到2014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14470元。脚尧的科技推广应用起源于1986年的“五人科技小组”,重点实施优良品种引进、开展试验示范、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技术能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智力能人实施技术指导,推广应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力求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什么产业引进什么技术,遇到什么困难咨询什么科技方法,应用科技解决存在问题、提高村民科技素质和技术技能,突出科技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收入稳定增长、村容寨貌改善、创造美好未来。由于脚尧的农产品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方式进行生产,茶产品畅销国内市场,折耳根畅销凯里贵阳,魔芋定销湖南,梨果换取粮食,特种养殖产品定点销售。农户生产的茶青就近就地交给定点的茶叶加工厂,各自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收入稳定增加。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带来了村容寨貌的改善,寨道实现了硬化,住房砖木结构宽敞,修通了生产便道,有的村民在寨内新建了住房,有的改造了旧房,有的在县城购买了住房,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精神富足,村民安居乐业。
五个“坚持”让脚尧村致富奔小康
一穷二白的贫困山村,是怎么走出一条致富路的?
记者在采访得知,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脚尧村通过不懈的努力,依靠五个“坚持”,积累了多方面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思路。脚尧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过程,是脚尧人将党的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付诸实施、助推发展的过程,也是思路决定出路的过程。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选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畜牧养殖业解决耕地用肥及增加经济收入,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培育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发展多种经营。
二是坚持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弘扬脚尧精神,是破解发展雷山县“三农”的一个永恒主题和精神食粮。雷山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村寨中既具有共性的特征,又具有地域资源的个性差异。所以,在推广脚尧经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对不具备脚尧地域资源条件的村寨,要学习脚尧精神,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对基本具备脚尧地域资源条件的村寨,要大力推广应用脚尧经验,加快产业发展。
三是坚持能人效应,树立发展信心。脚尧能有今天和美好的未来,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有一个大公无私、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有一帮艰苦创业的经纪人,有立志改变面貌的全体村民。树立坚强的发展信心,咬住发展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发展,是脚尧人长期坚持的理想信念。市场疲软时留种保苗,市场回暖时加快发展,不论市场怎样变,发展的信心始终不移。
四是坚持科技支撑,注重发展成效。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脚尧在产业发展始终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要求,构造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支撑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农业科技的注入,在勤奋劳作中不断总结和升华,形成适合脚尧实际的科技应有体系,提高单产增加总量,使产量与质量、总量与效益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是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培养农民科技人才和产业经纪人。全面加强村级党政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组织和带领全体村民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强村级产业发展的农民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产业实施、科技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培养科技能人,支撑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效益。加强产业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产品市场,推动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强农民发展信心,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目前,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脚尧人决心加倍努力奋力拼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