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省委通过提案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省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一浪比一浪高涨,但是,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相关软环境建设的指导文件缺失,出现了重硬件建设、软环境建设跟不上的情况。因此,建议:
大力推进我省美丽乡村软环境建设
□本报记者 曾 丹
强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位于风景秀丽的舞阳河畔,是施秉县精品水果之村。近年来,望城村抓住被列为省州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和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机遇,按照“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村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目标要求,狠抓村容寨貌靓化,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力推进产业富民,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被省委、州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卫生村寨”、“文明村寨”称号。
“像望城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我省有上万个。” 记着从省农委了解到,2001年以来,我省广泛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题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2011年,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投入资金1500多亿元,将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幸福家园。
“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根据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决策部署,2013年,省政府又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
据悉,六项行动计划按照“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本届政府任期结束的2017年、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安排建设任务,重点以到2017年为时间节点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分年度确定工作任务和工程量,在2015年和2017年有阶段性成果。
乡村软环境建设有瓶颈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省委通过提案《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软环境建设的建议》指出,2014年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各地提供了范本和借鉴。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2013年就提出了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省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一浪比一浪高涨。
“但是,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相关软环境建设的指导文件缺失,出现了重硬件建设、软环境建设跟不上的情况。”民建省委在提案里指出,软环境建设是指道路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外的如制度、文化、安全、人文素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建设的总和。软环境建设可以为美丽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一是能够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可以提高农民创业积极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四是的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如果不着手改变这种现状,势必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提案里,为此,民建省委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指导文件。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尽快按照(黔府发〔2013〕26号)模式出台《关于贵州省美丽乡村软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阐明建设意义,确定工作原则,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实施主体,完善保障措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指导美丽乡村健康发展。
——优化美丽乡村政策环境。好政策环境可以鼓励本地居民投资创业,还可鼓励外来者投资,科学制定系列有利于美丽乡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吸引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进入社会事业建设,改变农村公共资源短缺现状,从而促进美丽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美丽乡村人才环境的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民和农村人才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造就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打造美丽乡村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诚信品牌的责任主体。一是政府要倡导和实践诚信行政;二是建立企业诚信,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社会上弘扬诚信文化,倡导诚信道德,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四是大力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企业、中介机构、个人信用档案及信用标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五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敞开胸怀,拥抱投资者;六是加强信用监管,强化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加强美丽乡村人文环境建设。注重加强美丽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先进文化,彻底改变落后意识。为外来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外部环境。
——建立美丽乡村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投资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重点打击危害企业的刑事犯罪活动,坚决制止企业周边地区群众向企业无偿搭取水、电和强行索要赞助费的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坚决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严厉惩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要依法从严查处;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广大投资者和企业营造一个安定的投资经营环境,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吹响新农村建设冲锋号
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5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工作要点,要求主打“美丽乡村贵州游”品牌,重点打造100个省级综合示范村和一批省级单项示范村,加快建设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前不久,全省新农村建设暨美丽乡村“百村大战”现场会在江口县召开,吹响了新农村建设暨美丽乡村“百村大战”冲锋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省里已建立了美丽乡村“百村大战”工作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对各地“百村大战”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要求各地每月报送工作开展情况,由省农委将数据收集汇总后,定期通报。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无污染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我省强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的地理形态,维持基本的自然资源,不改变村庄的自然肌理。二要保护村庄古建筑,尊重村庄文化传承,留住乡愁寄托的载体。三要保护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多彩贵州的名片。”记着在采访中了解到,“百村大战”示范村在确定时也优先考虑了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在建设时要实现传统村落长久保护、整体保护的目标,让村民宜居宜业,住得便利、住得舒适,同时有活干、有钱赚,把发展适宜产业纳入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鼓励发展与乡土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相适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契合的业态,增加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要因村制宜,能种植的搞种植,能养殖的搞养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甚至把我们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一些生产性保护项目都挖掘出来。比如从江加榜梯田的“稻鱼鸭”复合系统种植地,是贵州唯一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全国共19个传统农业系统,是中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把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传承下去。刘元坤指出:“今天我们参观的云舍村就是一个传统村落,依托土家古村落进行规划建设,彰显了传统民居之美。寨沙侗寨依托侗族的民族特色进行规划建设,彰显了民族特色之美。在保护传统村落时,要做到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加强对古路、古桥、古涵、古井、古塘、古树、古藤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