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有利因素 实现同步小康
□陈 政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了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消灭贫困,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2020年将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实现同步小康目标任务,面临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中央宏观政策机遇。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适应“新常态”,果断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和“定向调控”政策,特别是中央继续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持续发展再添动力。此轮简政放权,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重大工程项目甚至传统垄断产业的大门,有望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和活力,对这些调控政策和改革红利,要精准把握,定向争取,提高争取项目、融资的针对性。二是产业调整机遇。2014年6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明确强调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要转移出来,转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区,同时还明确了近期要尽快拿出若干重大项目帮助中西部地区建设有利于产业承接的基础设施工程,这都为争取项目资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更多机遇。三是省市州县乡村信心充足。增强信心,抢抓中央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抓住机遇,上项目、争资金、促发展。达到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力度不减、速度不减。实行倒逼机制。重点推进十项工作。
第一,坚持项目推进。乡镇联动,认真谋划和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发挥比较优势、对上能争取或对客商有吸引力的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州县乡“盘子”。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指标、短板指标,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
第二,抓好精准扶贫。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制定分类帮扶方案,做到“一户一政策、一人一措施”,通过“六个到村到户”举措,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监察、审计、扶贫部门加强扶贫资金审计监督,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第三,创新旅游扶贫。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也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所在。但是,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则是一个尚未有人进行研究的新课题。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最佳效果的机制与模式。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第四,抓好生态扶贫。以建立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示范区为目标,以扶产业发展、扶基础设施、扶民生改善为抓手,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模式,切实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加强扶贫资金审计,加快扶贫开发向造血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在巩固提升已“减贫摘帽”县、乡镇成果的同时,确保完成年度“减贫摘帽”任务,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五,推进小康示范。打造有看点、有特色、有亮点的小康示范乡、示范村,带动面上及时跟进。建立完善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将小康示范创建工作与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帮联驻、党建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示范创建村在项目策划、资金争取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康示范创建上有突破。
第六,营造创建氛围。通过媒体专栏、宣传橱窗、知识竞赛、文艺宣传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同步小康创建入脑入心,激发干部群众建成小康社会活力。挖掘、提炼在抓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及时予以宣传报道。
第七,推进城镇建设。确保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推出看点、形成亮点。加快农贸市场、幼儿园、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地质移民搬迁及生态移民搬迁路网、供水、供电等工作,带动其它小城镇同步推进。完成“乡改镇”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城镇人口占比,确保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第八,狠抓“三农”工作。将农业打造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为载体,按照“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丰富内容”的思路,实现“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以园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优化农业结构。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按照品牌战略,围绕茶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品。
第九,建设百姓小康。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逐步改善边远山区、民族村寨群众的出行、饮水、住房、教育、卫生、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同步小康自信心。
第十,抓好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扶持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搭建创业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