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的乡愁
□张 蕾
或许,我和镇远在前世是有过渊源的,对这座小城的眷念就像是对故乡的眷念,这么些年来,这份念想从未停止,恰如绕城而过的氵舞阳河水,静水深流、绵绵不断。
镇远古城,的确是担得起一个“古”字的。小城位于贵州东部,地处湘黔两省三地(怀化、黔东南、铜仁)交界地区,从秦定巫建镡城县算起,至今置县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细细想来,这期间,该有多少旖旎的故事沉淀。
悠久的历史,使镇远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瑰丽的文物古迹,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融佛、儒、道三教文化内涵于一炉,境内有蜚声中外的青龙洞贴崖古建筑群等神奇秘境;有色彩斑斓的殿、 庵、 院、 桥、 洞、 寺、 祠、 阁、 馆、 庙以及众多极具观赏、科考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戏台、古码头等文物。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而镇远交通的便利是人所皆知的,小城与湖南的新晃,贵州的石阡、玉屏,岑巩、三穗、剑河、施秉七县接壤,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穿境而过,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在历史上,交通的便利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氵舞阳河蜿蜒回旋趟过这里,由西往东,出滇入楚汇入洞庭湖。重要的水陆地理位置曾经让这里成为军事和商旅重镇,汇集了全国各行省商会会馆,包括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此间融合生长。同时,镇远还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启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一号”钢锭至今存放于镇远。
未到镇远之前,我对这个小城是有过一些遐想的,心想但凡有水的地方,都是有灵气生长,城市和城市中的人自该有一份别样的气质。果然,镇远没让我失望。
我是在不同的季节三次来到镇远的,第一次到镇远是一个深秋的季节。其实,这已不是游人品玩镇远的最佳时间,但,我去了。只是因为在心里有着这样的一个认定,只要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每个季节都有着它不同的景致、不同的看点。那是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又不在节假日,游人不多,极其难得的清静。信步氵舞阳河畔,但见薄雾在水面缭绕,近处的人、远处的山都影影绰绰,走在潮湿的石阶上,大有“我欲乘风归去”之势。这时心中最羡慕的是桥边那几个年轻人,羡慕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年轻,更加羡慕的是此时他们手中的画笔,一笔一描,尽显丹青,眼中的景、心中的情就在笔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其实,此时的他们又何尝不是这小城中难得的一景呢! 第一次到镇远的情景深深地留下了那天雾晨的画面。或许,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些深刻的画面组成,当年华渐去时,留下这些画面慢慢回味。
再到镇远,那就是一个繁闹的黄金周了,小小县城一下子拥挤起来,堵车自是不用说的了。好在有当地的朋友帮着打点,找了个地,把车停了下来。幸亏城也不大,一家人跟着人群挪动步子,只是赶路,眼里早没了第一次来镇远时的情景。这样的小城,居然不一会也会走散,只得走走停停才聚拢,累是不用说的了。好在天气不错,阳光暖暖的,权当一次日光浴,旅行者就要有这样的心态,随遇而安并从中找到一份享受。回到房间,临河而枕,因为累了一整天,困意袭来呼呼睡去。睁开眼时,却是万家灯火,霎时,镇远给了我一个惊喜!沿河两岸都被五彩的灯火簇拥着、绽放着,河中画船你来我往,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点亮了河水,恍如“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了。如果说几年前的镇远是一个黑白版的镇远,犹如中国的水墨山水画;那几年后的镇远就是一个彩色版的镇远了,俨然一幅西洋油画。氵舞阳河容易让人联想到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曾经因为一个采访任务,在秦淮河畔借住过好几天。与眼前的舞阳河相比,秦淮河倒显得小气了些,也脂粉了些,氵舞阳河两岸的风光无限绵延着,河水清幽、空气纯净、更近自然。人生就是这样的奇妙,并没有作刻意的安排,但有的地方有的人你会接二连三地相遇,镇远于我就是如此。第三次到镇远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空气依然还是有些潮湿,显得些微的寒意。晚饭后,裹着围巾,从前一次住过的河岸这头信步走到河岸的另一头。我这个人向来是没有方向感的,东西南北没有概念,只知沿着河岸走就是了。河的这头尽是客栈,临河而建,每家每户都有临河的窗户和阳台,喝茶、看风景、聊天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因为有过前两次的经历,这些便成为熟悉的景象。在河的另一头,镇远又一次给了我惊喜。这应该是酒吧一条街,每一家都不大,但因为小,才显得亲切,每个酒吧外临河都放了些座椅,游人可以随意坐下来歇息。那个晚上,走着走着,下雨了,是那种不大不小的雨,在一个名叫“十一点半”的酒吧门口,我们坐下来避雨。这同样是一家不大的店,不知道店的主人为何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至今仍然记得店中的情景,精致的杯盏,仿古留声机里放着缓缓的音乐,正好作为背景。一直以来,在我的意识里,酒吧既是江湖、又是归处,是一个能够让人放下尘事的地方。老板很是年轻,脸上泛着浅浅的笑,我喜欢这份笑容,那不是生意式的笑。那天那晚,那条被初春的雨打湿的石板路,和笼罩在昏黄灯光中的所有,定格成又一个镇远的画面长久地保存。当然,镇远于我也不全是这些,出差时随身携带的蓝色水杯,不小心被弄丢了。水杯本是寻常物件,但是自己多年用惯了的,这下,就犹如把一个老朋友丢在了镇远,或许这也是我和镇远的又一份缘分吧。
氵舞阳河造就了一个军事镇远,由于这里有驻军,有了安全保障,派生出了镇远的商驿文化、码头巷道文化、也才有了宗教文化。氵舞阳河的流域文化也孕育出一些名人,但更有名气的则是游历路经此地的,比如林则徐、王阳明,还有那个在《儒林外史》里描写了铁溪的吴敬梓。据说文学著作《儒林外史》共有50回,用了3回来描写镇远,其中1回写了铁溪。据考证吴敬梓本人并没有来过镇远,但他在小说里描写的镇远铁溪似乎亲临其境。铁溪位于镇远东北郊区几公里处,是一处山林溪流风景区,一到铁溪,便喜欢上这里,溪水从山涧而下清澈见底,空气中弥漫着清新和甜润。置身此间,仿佛回到了从前,伴随着纯净时光的从前。同去的当地的朋友介绍说,在他们小的时候,铁溪的山水更美。
无疑,青龙洞是镇远的精神殿堂。这里集合佛、道、儒三教,建有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建筑有一半悬筑在岩壁上,面朝氵舞阳河,与石屏山隔河相望。几百年前僧人、道士还有儒士们常常聚在此地清修,由此诞生了许多艺术、文学。这是镇远最著名的古建筑群,建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中间几经战火,又多次修复。游人每到镇远,必到青龙洞。因为是依山而建,占据了地理的优势,青龙洞便成了观赏氵舞阳河的最好去处,镇远风光更是一览无余。从青龙洞俯瞰镇远,不禁心生怀想,这座古城,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事留下,但当你面对日月山川,这些过往的故事便都不那么重要了。
这些年犹如许多的古镇一样镇远也在推广打造,并冠之于“东方威尼斯”。其实,我认为于镇远而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八个字倒是更加的贴切。“记得住乡愁”是时下在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共识,而乡愁是什么?或许就是镇远的“归真”与“自然”,是傍晚的阳光下牵住你的那一份思绪,是让你恍然间回到纯净时光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