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7期 本期190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22

浅论贵州美术史上贵州地域民族题材创作的发展(下)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接上期)

  清代以来,贵州绘画开始发展,有姓名可考的贵州籍画家超百人,但他们大多未能摆脱摹古积习,鲜有表现贵州地域山水的作品,只有郑珍、王恩浩等少数画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一代学术、诗文大家郑珍生于贵州遵义,传世丹青中有4幅取材于贵州实景山水;王恩浩生于贵州安顺,其画主攻山水,多以川、黔山水为粉本,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到了民国时期,西洋绘画的传入和专业画家的增多,推动了贵州绘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缓慢演进,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因此有了新的拓展。在这期间,已知描绘过贵州地域山水的中国画画家有姚华、桂百铸、阮为藩、李紫光、张云麓、夏国光、谢孝思、孟光涛等,西洋画画家有张道藩、谢景兰、杨秀涛、王树艺、麦放明、秦元魁、徐泽徵、刘兴文等。总体言之,明清和民国的贵州本土画家关注地域民族题材者甚少,但为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播下了种子,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有了蓬勃的发展。在人物画上,宋吟可1954年的成名作《妈妈您看我在开拖拉机》,通过两个布依族小孩利用竹椅、竹耙模仿成人开拖拉机的画面,反映了布依族人民渴望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愿望,构思巧妙,生动传神;1959年,周发书、李昌中执笔集体创作的《光辉十年画贵州》,以中国画工笔长卷形式反映贵州解放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新面貌,是贵州绘画史上史无前例的人物画巨作。在山水画上,孟光涛曾在五、六十年代多次赴苗岭乌江、布乡侗寨采风写生,创立了“孟家山水”一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苗岭晨曲》《乌江天险》《山花十里迎春风》等;1971年起,刘知白数次赴织金、黔西游历、写生,这时期创作的《奇峰耸秀》《横岭积翠》等,都是描绘贵州地域山水风情的佳作。在花鸟画上,以方小石和王渔父为代表的贵州花鸟画家,所绘作品多取材于贵州山野常见的花鸟,描绘了贵州动人的山林风光。在油画上,潘迎华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我们的首都——北京》,描绘了4个少数民族妇女第一次来到北京,急切的从宾馆窗口眺望首都的情景,充满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水彩画方面,成绩突出的有1949年时任贵州省文联创作组长的田宇高,他的画多取材于贵州的林区、小镇、侗寨、苗村,代表作有《林区厢道》《侗寨的早晨》等,另有许泽徵、吴乾惠、林发荣、傅木兰等水彩画家。五、六十年代还涌现出一批致力于表现地域民族题材的版画家,其中以王树艺、蒙绍华、刘宗河、吴家华四人最为著名和突出,创作了一批如《清水江畔》(王树艺)、《送画下乡》(蒙绍华)、《庆祝自治区成立》(刘宗河)、《荒原苏醒》(吴家华)等富有贵州山区乡土气息的优秀作品。

  正当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这株“小苗”在努力成长时,一场狂风骤雨袭来——“文革”开始了。“小苗”再次开始成长已是12年后,并很快让全中国为之瞩目——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轰动中国美术界的“贵州现象”,即蓄势已久的贵州画家,从贵州原始、神秘、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得到启发,从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服饰、建筑、面具、傩戏、史诗、神话、仪式、歌谣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批粗犷雄强、个性张扬的作品并向全国冲击。在一段时期里,一批贵州艺术家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浓郁、现代特色鲜明的贵州民族特色和个性,引起了中国美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一阶段是贵州美术走向现代性发展之路的一个里程碑,而这一里程碑的竖立奠定在贵州艺术家们对贵州特有的地域民族风情开发之上。这一时期里,人物画、山水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画家,他们致力于发掘和描绘贵州地域民族题材,发扬贵州山水、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贵州画坛的中坚力量。

  人物画方面,擅长民族题材且成就突出者有写意人物画家杨抱林、宋剑锋、黄天虎、杨小吾、钱文观、龙康华、陈争,工笔人物画家谌宏微、谭阜实等。苗族画家杨抱林60年代已崭露头角,创作了《奋进》《苗岭山花》《场节》等贴近现实的描绘乡村生活的作品,堪称贵州第一个乡土国画家;宋剑锋以1984年的《鼓舞》为代表作,创作了众多表现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黄天虎尤擅描绘苗族、侗族、彝族的女性的生产、生活,代表作有《夜巡》《路遇》等;杨小吾创作了以《巍巍乌蒙山》《高原古傩舞》等为代表作的大量表现黔西北民族风情的优秀人物画;钱文观善画现实题材和民族风情,代表作有《施洞的传说》《侗族大歌》等;龙康华始终把画笔对准乡土人物,特别是布依族人民,代表作有《送梁图》等;陈争的作品风貌独特、耐人寻味,其描绘贵阳高坡苗族人物系列的画作异彩纷呈、幅幅精彩;谌宏微的代表作有《高坡》《回娘家》等,其想象与现实交融、民族与古典碰撞的画风十分出彩;谭阜实长期致力于民族题材工笔画创作,以《三月的风》《二月花》为代表作。

  山水画方面,刘知白的泼墨山水“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上,预示了新世纪水墨转向抽象与表现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代表作有《雪岭晨霭》《苍岭浮翠》等;孟光涛一生都执着于描绘贵州地域山水,以《乌江晓雾》《夏山滴翠》《花溪春晓》等诸作完成了“孟家山水”的建构;李昌中1957年以工笔山水《巴拉河口的春天》名扬画坛,拓展了贵州地域山水画的审美视野;杨长槐以《洪波拓石》《白水河飞瀑》为代表作,“丰富了马远所探索之画水法”,是“我国当今瀑布流泉画家的代表”;王振中擅于描绘苗岭乌江、苗村侗寨,作品饱含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创作了《梯田如镜图》《苗乡春雨》等代表作;张润生以优美空灵的笔法描绘了大量贵州山水和民族民俗风貌,以《山水依依》《悠悠清凉处》为代表作。

  以写意花鸟画家方小石、鲁风和工笔花鸟画家徐飞为代表,形成了贵州花鸟画坛的一个高峰。方小石的画“笔精墨妙、色艳境殊、略形重神、朴拙天真、品味高奇”,在晚年攀上了花鸟画坛的艺术高峰;鲁风的花鸟画个性鲜明,喜绘云贵高原常见的各种花草野卉,代表作有《乌蒙朝晖》等;徐飞的作品有着罪人的泥土芬芳,其代表作《野山醉球》等都是从平凡的贵州花草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新时期的贵州油画坛也涌现出一批专注于表现民族题材且成果丰硕的画家,其中赵虹的《陌上行》等佳作对油画造型语言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张正刚以娴熟的手法创作了《乌蒙春晓》等作品,描绘和表现了黔西北彝民的生活;陈晓光的代表作《送情郎》等充分表现了他在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上的执着;李昂的《苗女》《春之祭》等作品极具美感,精细入微的刻画了苗族人民的风情和生活;孔阳的《大山的节日》等作品将贵州极具特殊风貌的地域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曾希圣的代表作《点蜡》在贵州乡土油画领域别具风采;李慧勇的作品具有版画般效果,以《走过风雨桥》为代表作,探索了乡土油画表现手法的新领域。

  版画方面,蒲国昌的艺术植根于贵州高原丰厚的艺术土壤,创作了以乡土版画《召唤》《春回大地》等为代表作的大量精品;董克俊是中国有影响的版画名家,完美的结合了形式感和地域性,以《春返苗山》《太阳雨》等作品反映了贵州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风情民俗;曹琼德始终把刻刀对准乡村的水牛、畜栏、禾架、木桥、石寨等自然五项,是新时期艺术风格最鲜明的贵州版画家之一;王建山的乡土版画多以苗族女性为题材,代表作有《璀璨的阳光》等;此外还有寓居北京的贵州籍彝族画家王华祥,于1989年以“贵州人”系列版画为代表作,为贵州乡土版画赢得了殊荣。

  田宇高、夏文俊、林发荣、毕永祥等人带领着一批青年画家,标志着新时期贵州水彩画的迅速发展。田宇高以《岁末》《苗寨瑞雪》等为代表作,多描绘布依族的民居建筑、风俗风情等;夏文俊擅画苗村布寨,以《石屋人家》等为代表作;林发荣的《晨曦》等作品,以贵州山水风景为蓝本进行提炼加工,诗意浓郁;毕永祥喜绘人物畜兽,拓宽了贵州水彩画的题材,以《三头牛》等为代表作。

  任何国家、民族、地域的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时,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谈到地域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贵州省美协主席谌宏微表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蓬勃发展创新的现象,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民族审美趣味和美术家自觉艺术表达结合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倡导的民族大团结政策和民族地区相互交融的便捷推动了民族系列美术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以风光民居、民俗、形象、服饰等为标志奇异的多彩风情,恰好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新鲜的精神感受,特别是在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部丰富的美术史正是表现多民族,或者在多民族文化表现过程中所形成的。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是全国美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的美术创作,就没有中国美术创作的完整面貌。但如何将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出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融入到中国精神的风采中,如何以包容的心态继承与发扬地域民族文化,使地域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上升到美的高度,这是艺术家们在进行地域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时应该思考和探索的论题。地域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以及少数民族人民样貌特征的刻画上,更应该表现和关注少数民族当代生活的改变和他们的精神、思想、心理性格和文化品格。一方面要充分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的民族气质,另一方面要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很好的把握少数民族美术创作诉求的共性追求、共同价值。在强调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身份的时候,一方面要研究和发扬地域艺术的自身特性,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与强势的主流美术保持必要的张力;另一方面要学习外来艺术家的成功经验,将外来资源融入本土美术中,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在贵州传统地域民族题材绘画上实现语言的当代转换。

  当今的贵州美术界,擎着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的大旗,正向全国美术界豪迈的进军。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美术家对贵州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美术家组团到贵州各地进行采风和写生,以贵州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作为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在这两股艺术之流交融碰撞之际,贵州美术家如饥似渴的汲取了很多外来艺术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法,外来艺术家也欣喜若狂的“品尝”着贵州怡人的山水和动人的民族、民风、民俗。艺术是无国界的,全人类共享,更无地域之分。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从一颗种子,到生根,到发芽,到不断成长,现在已看到花朵正含苞待放。假以时日,必能结出硕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