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更要重视抓生态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新常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正方兴未艾。新常态的到来给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常态的境遇下既抓好经济建设,又大力发展好生态文明,打造一个绿色宜居富裕文明的人文贵州,是当前贵州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新常态境遇下贵州生态的后发优势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生态条件不甚均衡的地方。“天无三日晴”说明贵州了天气凉爽、雨水充沛;“地无三里平”说明了贵州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唐代诗人孟郊就曾经写道:“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可谓道出了贵州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的生态之美。贵州还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为302.3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16%。
不过,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贵州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49%, 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50以下,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天愈发蓝、水愈发碧、山愈发绿,石漠化面积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正逐渐成为贵州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很多地区生态日益恶化的环境下,贵州生态的后发优势正日益明显。正是因为很多地方未开发,所以贵州到处都是青山绿水,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正是因为贵州工业化程度不够,所以贵州的空气清新宜人,矿产资源仍然十分丰富,工业化前景大有可为。事实上,贵州正是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最终选址贵州,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总投资150亿元的大数据中心先后落户贵州,贵州也成为全国首个基于云计算基地。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态势来看,贵州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贵州的经济仍然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尽管近年来贵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仍与东部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有着较大的差距。贵州的农村尤其落后,仍然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大省;而且,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相较于东中部地区仍然滞后。这一切说明,经济建设是贵州当前最紧迫、最急切、最艰巨也是最复杂的历史性任务。也正是基于这个严峻的现实,贵州目前正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比如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苗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黄果树西江苗寨为代表的新兴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同时极力推进城镇化、着力抓好经济建设。近年来,贵州的GDP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但必须注意的是,贵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因为,尽管经济发展了,但如果牺牲了生态环境,透支了子孙后代的生态福利,带来的环境的破坏,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后果,比如空气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事故发生等,那么老百姓肯定不会答应;而如果仅仅重视生态,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活不上去,幸福指数不高,这显然也是不行的。
因此,当前的贵州发展务必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将守住两条底线作为贵州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两条底线有机联系、内在统一,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贵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当前的贵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后发赶超的紧要关头,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贵州的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美丽贵州。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她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一种符合生态要求、利于环境保护、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贵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与丰富民族文化的省份,其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可塑性强。要在在充分挖掘贵州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生态文化精品战略,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与改造,比如做大做强黄果树、龙宫、百里杜鹃、西江苗寨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等,形成浓厚的、全民参与支持与关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极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以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富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贵州是一个生态大省,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贵州发展的生态产业,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此破解发展瓶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比如做大做强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着力建设好国家优质酱香型白酒产业带,加快建设茶叶强省,建成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
积极推进生态惠民。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增强人民的幸福感。生态资源是贵州发展的最大资本,“绿水青山”是贵州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贵州要秉着“生态惠民”的原则,不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的产业,不断地推进经济向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比如大力推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活动,让农民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改革成果。
(执笔:李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