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9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25

浅论贵州美术史上贵州地域民族题材创作的发展(上)

□本报记者 万里燕

  题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贵州秀丽风光的形象描述。贵州境内重峦叠嶂,河流纵横,森林密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佛光眷顾的纯净圣境梵净山、雄奇壮美的世界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神秘奇幻的地下奇观织金洞、迷人丹霞地貌的生态圣地赤水、中国最美丽地方之一的荔波小七孔……;在这样一片美丽、神奇又古老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但又各自保持了本民族世代传承的灿烂文化,像18朵独特又美丽的花朵般绽放在贵州高原之上,焕发异彩又交相辉映:苗族的刺绣、银饰、蜡染,侗族的歌舞、建筑艺术、编织工艺,布依族的土布制作,土家族的傩戏、傩面具,彝族的创世史诗、漆器,水族的象形文字、马尾绣、石刻雕塑……品种繁多,特征明显,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最瑰丽的珍宝。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贵州的自然条件复杂,地域差异较大,各地民众在各自的栖息地,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殊异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和表达方式,并以其特有的传承模式和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著称于世。不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有时即使同一个民族,在其各个分支中也会有不同的民俗和风情。比方说,即使同为苗族,也有黑苗、白苗、花苗、青苗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的习俗、习惯都不尽相同,甚至有些部分大相径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图腾禁忌、礼仪习俗、岁时节庆、建筑民居、神话传说等等实在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样一个风光优美而独特、民族多样而交融、文化丰富而迥异的贵州高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乐园和沃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关于贵州地域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外来艺术家基于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和本土艺术家对自己家乡的地域民族题材的描绘。

  外地艺术家描绘贵州的山水的,有记录的最早的是苏州画家黄向坚。在顺治八年(1651),黄向坚前往云南寻亲途中,创作了多种描绘滇、黔实景山水的册页和立轴,其中的山水立轴《盘江图》把由黔入滇的锁钥盘江描绘得撼人心魄,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他之后,乾隆年间曾两任贵州提学使的江苏无锡人邹一桂,他创作的《山水观我》册页共22帧,其中17帧为贵州山水,涵盖了黔东、黔中和黔西北,弥足珍贵。之后最著名的描绘贵州地域少数民族题材的是清代的《百苗图》,其作者陈浩曾于嘉庆初年亲往贵州民族地区考察,绘贵州苗族、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各方面于一书,即后来的《百苗图》,该书在历史民族志和贵州绘画史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到了近代,随着时代发展和内外沟通的逐步顺畅,贵州高原特有的森林、山川、河流、溶洞等自然风光,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民居、建筑等人文风光,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劳作、节庆时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还有缤纷靓丽、典雅精致的衣装饰物,吸引着一批批美术家带着憧憬、带着责任,身背画夹、手握画笔,走入瑰丽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去感知、感悟、寻找、发现、思考、探索。

  1938年2月,闻一多加“湘黔滇旅行团”到西南地区考察,在贵州境内停留的时候,画了很多铅笔风景速写。在贵州,闻一多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沿途见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花木鸟兽,各式各样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饰的人,真叫我从何说起!”面对贵州这迥异于南北的景致,大诗人也觉言之不足,便图形行之于形。他兴奋地重执荒废了十多年的画笔,画了几十张速写。近年出版的《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收入三十五张画作,其中三十三张画于贵州,包括《贵阳一角》《黔灵山东峰》《黔灵山脚》《甲秀楼》《安顺县文庙》等作品。1940年,董希文深入贵州苗地写生,创作了一批反映苗胞生活的素描和木刻;1942年,他又创作了油画名作《苗女赶场》。1941年,李宗津受聘为贵阳花溪清华中学美术教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众多表现贵州风光、风情的作品。1942年,叶浅予先生在贵阳及周边县镇的苗区住了两个月。叶浅予之前以夸张的漫画式手法刻画人物而享誉盛名,在贵阳期间有一次去花溪看苗家赶场,画速写,发现苗族妇女打扮得非常漂亮,集场上五彩缤纷,正如百花争艳。但他立马发现,如果用惯常的漫画夸张手法来刻画如此美景实在可惜,只能另找塑造人物形象的新手法。因为贵州民族风情的美,一代大家的画风由此从漫画手法转变到国画创作。画家华天谷作于1944年的《花溪全景》图,则是抗战期间流亡画家创作的贵州题材作品中尺寸最为巨大的。该图长二丈九尺,宽一尺三寸,描绘了贵阳西南郊花溪赶场天的全景,场面宏大,景物繁复,人物众多。王尧礼先生从此图中看到了碧流青山、曲桥垂柳、红亭绿阁,还有耕田的农民、出操的士兵、学习的师生、赶场的行人,各色人等千姿百态,是抗战时期贵州社会形态的真实写照。

  1944年8月,倪贻德画展在贵阳举行,作品中颇多描绘贵阳风光之作。1946年3月,冯法祀抗战写生画展在贵阳举行,展品中又不少反映黔桂铁路工程、夷瑶人民生活的油画和素描。抗战时期在贵阳举办过画展的外省籍画家尚有徐悲鸿、叶浅予、丰子恺、张安治、沈逸千、关良、赵少昂等20余人,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大环境好转,更是有诸如吴冠中、李烨、王琦、黄永玉、袁运生众多知名美术家被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美丽奇特的地理风光吸引,他们不畏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奔赴贵州采风写生,先后在贵州境内留下了广泛的足迹,产生了众多颇具价值的作品,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传播了美的文化。

  庞薰琹(1906-1985)是中国现代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开拓者,1939年11月,他和民族语言学家芮逸夫来到贵州苗区进行民族语言和民间艺术的调查工作,先后在贵阳、花溪、龙力、贵定、安顺等地80多个苗族、布依族、侗族的村寨进行调查,收集了600余件民族民间工艺品,创作了系列作品《贵州山民图》。庞薰琹说:“在服饰方面,曾尽量保存它原来面目。因为如此,给我不少束缚,也因此,有时不免失去画面的活波。眼看前人给我们留下许多错误,我不敢欺骗自己,也不愿欺骗后人。于是,像绣花一般把许多花纹照原样地画上了画面。”庞薰琹所采取的这种科学、严谨的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以视觉图像的形式保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这本重要著作的出版,将当时贵州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脉络和生活历史,以生动的民族美术作品形式向世人传播,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可贵的研究资料。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谢东明教授说:“纯净透明的蓝天今天在许多地方是很少见的。我喜欢旅行,去那些人烟稀少的高原,那些地方的蓝天深深吸引着我,像帕米尔高原、青藏、云贵高原。” 著名画家刘秉江说:“我第一次到贵州是1963年。当时在贵阳短暂停留,正好赶上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四月八’。他们绚丽多姿的节日盛装和歌舞深深吸引了我。很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说:“我曾到过贵州去招生,那里美丽古朴的原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过去大山的阻隔让贵州发展稍显滞后,但也让当地民族文化保持得相当完好。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笔文化富矿,而且是不能复制和再生的,显得非常宝贵,也成为贵州未来发展的优势之一。”在外地艺术家的眼中,贵州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能够给予他们可持续的艺术创新与形式突破的动力。在之前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时期尚且有不少艺术家不辞劳苦而来,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每年都有大批艺术家在不同时间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里,有两次重要的外来艺术家采风写生交流活动不能不提:一是10月15日在观山湖区悦湖薹文化艺术馆开幕的“一带一路·马文化展——中蒙国际美术交流系列展活动”,除了把承载东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马文化”美术作品带入贵州,还带来了20多名国内外知名美术家在贵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折服于贵州的奇山秀水和绮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碰撞出不少创作灵感的火花,创作了大量关于贵州的作品;二是11月9日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带队,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陈孟昕、张伟民、刘新华一行17人赴贵州西部贫困山乡进行的为期10天的写生活动,所选择的写生地点是从未有外地画家涉足之地,在这群当今中国工笔画界最有影响的名家笔下,今后出现一个不一样的贵州是蔚为可期的。

  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是贵州独特魅力的来源,吸引了大量外地艺术家如蜜蜂般循着“花香”而来,结出了大量美好的艺术结晶,但这样原生态的生态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完好,正是由于贵州一直以来的贫穷又闭塞,这导致了贵州绘画的发展比中原和江南晚了许多。元代以前贵州境域的绘画基本是一片空白,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后,贵州绘画才缓慢发展起来。也正是由于这种封闭与落后,使贵州绘画背负的历史包袱较轻,形成了一种后发优势,而地域民族题材就是这种优势的支撑点和闪光点。

  早在1953年,贵州省文化局就设立民间美术研究组,开始对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关注。同年11月,贵州省美术工作室对苗族的服饰图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编成《贵州苗族刺绣图案集》并送北京出版。1954年3月至4月,贵州省美术工作室对苗族的刺绣图案进行了研究调查,收集了苗族刺绣图案的原始纹样和有代表性的新纹样等。5月份,贵州省美术工作室重点对少数民族的蜡染图案进行收集整理。自1956年1月1日起,北京美术展览馆展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征集的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贵州省美术工作室、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文工团、中央美术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美术家协会重庆分会等单位收集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作品,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在内的苗族、布依族、彝族、藏族、侗族、傣族、侬族、景颇族、瑶族、佧瓦族、傈僳族、水家族、民家族、羌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刺绣、挑花、蜡染、补花、编织、毛织及建筑彩绘图案等约计200件,其目的是为了介绍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学习他们如何运用图案美化服装和日用品。时至今日,贵州的苗绣、蜡染、侗族大歌、傩戏文化还对当代贵州乃至中国美术影响深远。这些独特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更是已深深融入贵州艺术家的血脉中,深植在他们心中。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