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188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22

权属不清 资金不够 动力不足

贵州:破解三大难题 提振村级经济

□严 实

  “有钱、有项目,动员群众搞发展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水城县勺米镇坡脚村支书张云看着满坡绿油油的茶树,心里很是感慨。

  坡脚村的变化,是贵州在农村勇于改革创新、大力破解难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以破解权属不清难题,让沉睡的集体资源活起来;破解资金不够难题,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破解动力不足难题,让群众与村集体共富起来为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路子,有效把村级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联接起来,使村级组织有了固定财源,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方式大大提升及改进;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村党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作用,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破解权属不清难题,让沉睡的集体资源活起来

  “土地权属不清、边界不明,不仅容易造成矛盾纠纷,还会阻碍土地流转、影响产业发展。”印江自治县新寨乡大云村支书冉启强如实说。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农民资产确权滞后、土地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等问题,贵州各地积极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核查清理,整合村内土地、森林、劳动力、旅游文化等资源,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已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1416万亩、集体林权54万亩、宅基地使用权63842.8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495亩、农村房屋所有权21.39万平方米;把15.5万亩集体土地、7.4万亩“四荒地”入股企业(合作社),吸引44家省级龙头企业、82家市级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农业产业。通过拉动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要素配置合理化,村党组织的财源稳固增加。

  黔南自治州针对部分村集体所有办公用房、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闲置的现状,鼓励村级组织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变存量为增量,把闲置资产盘活,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黔西南自治州采取以地生财、入股分红、提留资金的办法,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原始资金。兴义市顶效镇楼纳村把土地流转给阳光公司,既保住老百姓正常的收益、又让他们能进企业干活挣钱,村集体还能从中提取部分管理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原始积累发展基金。

  破解资金不够难题,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如果像往常一样,将扶贫款一次性发给村民,那只是眼前的富;款项用于建设山庄、进行长线投资,才能有长久的富。”钟山区金钟村支书陈勇盘说。

  针对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各项资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资金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贵州各地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形成了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3个20万元”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延伸行动,鼓励和支持村集体、村集体经济实体及村民利用现有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伙、租赁、专业承包、提供劳务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14年,全市共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占股的微企419户,其中贫困村集体经济占股的微企159户,消灭“空壳村”126个。

  六盘水市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前提下,将财政分散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除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集中投入企业、合作社或其它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持有的股金,村级党组织参与管理和监督,按股分红、利益共享。2014年,全市共整合财政资金2.6亿元,涉及11个部门,带动集体资金660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260万元入股经营主体。

  铜仁市高楼坪乡关庄村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注入股金15万元与成峰园艺绿化公司合作,企业在5年内返清村集体投入本金,并按协议进行分红。

  毕节市德溪街道德沟村引导村民集中闲散富余的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按照“入股分红”模式创办村级企业樱桃园休闲农庄,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破解动力不足难题,让群众与村集体共富起来

  “作为村里的一员,既有人头股、又有土地股,参与建设还有效益股,我们农民真的变成股民了。”普定县秀水村村民杨正泽自豪地说。

  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难关键在于财产性、工资性收入低,传统种植面积大、产出低,发展致富动力不足。贵州各地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引导和鼓励农民以产权、技术、资金等入股,让农民通过股份分红获利,增强了群众发展致富的动力和信心,实现了农民、村集体、企业共赢。

  “我家4亩田全部流转给园区,除去人工成本,每年还多得近5000元的收入。”遵义市村民刘其君说。该市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

  黔东南自治州鼓励农民参与创办经济实体,让农民的资源转为资本,实现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三穗县颇洞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已建成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每月给予农民租金,农民在合作社干活还能取得报酬;在红利分配上,合作社留8%作为村集体公益管理基金、12%作为滚动发展资金、80%按村民入股比例进行现金分红。目前,全村有入股社员740多户3108人,入股资金1100万元。为让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该村为50户困难户在合作社入股5万元,每户入1股、每股1000元,年底所得红利作为对困难户的帮扶资金。村“两委”还向上级计生协会争取30万元,作为42户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的帮扶资金,并用于为“计生两户”入股、每户入4股,所得红利由“计生两户”享有,提高了基层组织公益服务能力。

  普定县秀水村引进安顺兴伟集团,打造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餐饮商贸为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基地,使全体村民由农民向股民转变。兴伟集团为村民量身定制了“秀水五股”,即人头股:村民人人有股,占股10%;土地股:每分土地算一股,入几分算几股,占股30%;效益股:一分劳动一分股,参与劳动才有股,占股30%;孝亲股:百善孝为先,孝亲在当前,占股5%;发展股:积少存多谋发展,占股25%。为村民开创出一条全民共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