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中)
□船 夫
《遵义府志》载:“白石口五公祠,在城北八十里大娄山白石口,今移入附近之黑神庙。”五公是谁现在无法考证,据《遵义府志》记载在遵义城中心也有一个五公祠,祭祀平播功臣李化龙、王象乾、崔应麒、刘綎等人,黑神庙可能也是祭祀上述人物的。虎峰山是大娄山脉天禄山之余脉,在桐梓县城西,形似虎头,《遵义府志》载“崇德观在城后虎峰山,祀蜀太守李冰,宋杨宝建。以后补修不一。”杨宝为播州土司五代,五代末(后周951年至960年)人。播州土司十三代杨价铸三尊铜佛像于庙中,据说庙中铜佛“佛容慈蔼,高如中人”。杨价死后赐庙号忠显,有人认为其祀庙即是此地。杨价子杨文死后谥崇德公,后又将此庙作父子并祀之庙,随之改为崇德庙。泗渡镇官坝永安庄后面有一座大山,像一个“帝”字,风水迷信的说法,这是称帝的气象,杨应龙有了反心,希望为帝,想在山下建立都城。后来有道士破了它的神秘,说那座山只像一个“常”字,平平常常,离皇帝还远,杨应龙的皇帝梦就因此结束了。鸭溪镇、龙泉镇的乐民河沿岸有许多关于杨应龙的传说,如他在萝筛坝瓮海一带修筑水堰,追赶石头惊动了土地菩萨,土地菩萨学鸡叫,他听到鸡叫以后便失去了神力,修堰一事便半途而废。龙泉镇八里村的乐民河边,有两墩大石头,相传为杨应龙赶山赶到那里的,又是听到鸡叫便停留在哪里,石头上还有几个大的手指印。遵义县的苟江、九坪、龙坪、同心等地都有关于杨氏土司各色各样的传说,限于篇幅不一一罗列。
下面我们来说播州形上的精神的文化,先看文艺文化、家族文化等,这方面的文化主要保存在散文诗歌等文艺形式之中,这些诗文包括后人对其物质陈迹的感叹和吟咏。杨氏土司入播始祖杨端,是一个有些文墨的军人,《遵义府志》收录了播州最早的三篇文章,其中之一就是杨端876年作的《罗氏忠爱堂谱序》。该文盛赞罗氏之忠孝和杨、罗两家的情谊。杨粲以后的十代土司没有留下在文化方面有建树的人才。十一世杨氏土司杨选开始,之后的杨轸、杨粲、杨价、杨文等都非常重视家族文化、地方文化,特别是杨粲,性孝友,行豪放,安俭素,以“文武兼资”著称。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世袭播州安抚使后,他治政宽简,德被生民,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汇聚麾下传播文化、宗教。《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加速了播州南荒之地的文明进程,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成为杨氏家族的全盛时期。杨粲将其治土治家的经验升华为《家训十条》刻石以示子孙:“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成为土司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把忠孝文化推到很高的地位,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杨粲以后,杨文、杨汉英、杨升、杨纲、杨辉等土司后代继续发扬其忠孝文化。杨粲统治年间,娄山人犹道明、赵炎卯考中进士,为遵义一带有记载的最早进士。杨粲的儿子杨价主播期间,不满朝廷科举取士没有播州名额,上书皇帝要求岁贡三人参与考试,1238年,冉从周作为播州推荐的士子考中进士,被称作“破荒冉家”。经过杨选以后四代的努力,播州文化有了大的进步,至杨氏第十七代土司杨汉英(1276-1318)之时,播州进入鼎盛时期。杨汉英五岁承袭播州安抚使之职,九岁由母带到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见其聪慧过人,对宰相说:“是儿真国器也”,即封为龙虎卫上将军,授金虎符,任播州军民安抚使,并赐“赛英不花”名,赏金银、丝绸、宝马、弓箭等。杨汉英成人后足智多谋,崇尚程朱理学,常与京都名流探讨交流。著《明哲要览》90卷,为黔省首部理学著作。诗文《桃溪内外集》64卷和《云南颂》等,可惜均已失传,仅存诗《咏九疑图》一首。他还修建学校,培养人才,于入播巴蜀人士中招揽文人学士,量才录用,有效地促进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播州长官司学,以后发展为宣慰使司学,对中原文化的传播、播州人才的培养都有过重要作用,明代播州也有60多人参加的乡试、会试。
有观点认为杨端入播以后的十代是播州文化断裂时期。在断裂后期,娄山关以北有一个赵高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进士,《遵义府志》记载他曾到长沙做太守,元祐八年(1093年)回乡建崇恩寺(又名青莲院;一说因李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曾被贬夜郎;又说取《法华经》谓妙音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之意),著《青莲院诗集》(又名《赵高峰诗集》),但诗集已经散佚,仅留“青莲桥头碑词”:“青山寂曲,倚据囗囗。俯临溪壑,鸟雀还江。螭虬云捧,锁断长虹。鹤汀凫渚,紫气浮空。瞿云庆上,八面路通。禅衲出囗,永镇无穷。”播州杨光荣、田景千、赵泰(木攀首领,宋赵赐姓)以地内附以后,赵泰后人坟茔刻有4首诗歌,《续遵义府志》将之列为明代金石之首,其一为“牛岗峻岭夜郎天,虎踞龙盘漱玉泉。天簇于兹安宅兆,金枝玉叶是家传。”其二为:“纳土自归是其先,创业原来不等闲。随龙赐姓传印绶,奕代子孙对江山。”诗在墓内石壁署“门下刘森尚书”,该诗可能为刘森尚所作。由上资料推知在娄山关以南文化还相对落后的时候,娄山以北受四川两湖影响,文化相对走在前面。100多年后,杨文(1220——1265)主政期间,播州文化开始复兴,有娄山关以南今鸭溪镇理智村出现的田通庵墓刻诗与赵泰后人诗歌遥相呼应。田氏在南宋淳祐7年(1247年)为自己建造的坟墓里刻录了自己创作的两首诗歌,是黔北、贵州发现的最早有确切记年的诗歌。一首诗歌为“马革褒尸诚素愿,牛冈埋玉岂吾心。一生忠义排胸次,唯有昭昭天鉴知。”另一首为“失脚人间几十载,平生尝尽苦和甜。归去西方仍灭度,是非人我了无缘”。此诗与赵泰后人诗歌在用语、风格都有相似之处。除了以上文化人,播州本土还有播州八进士之一的李敏子留下了杨文妻墓志铭《田氏圹志铭》;何敏树留下《沧浪童子集》;之外就是外地文人,所留下的寥寥诗文。值得一提的是朝廷重臣杨廷和之子,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之称的杨慎,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以他的《临江仙》开篇。他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造诣,著作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他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在云南期间,他曾经过娄山关、桐梓,留下多首诗词,对娄山一带文化多有影响。
播州土司败亡以后,留下的遗迹让本土的、往来的骚人墨客感叹,写成了不少的诗文。郑子尹、莫友芝、赵旭等都有多篇诗文;之外还有刘綎《平播凯旋》、程生云的《茅衙寺吊田惜玉》、唐文煃的《游鼎山城》等,不胜枚举。
得一书的,播州是贵州、黔北宗教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播州山川钟灵毓秀,为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代初期佛教传入播州;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间)道教传入播州。公元634年,播州创建了贵州有史记载最早的高岩山寺庙,祀蜀太守李冰、李二郎。642年(贞观十六年)以后,娄山关南北建兴旺寺、金锭山寺、玄风寺、崇恩寺、万寿寺、福源寺、玄妙观、金山寺、普济庵、普福禅寺、复兴禅院普陀寺等。766-779年遵义湘江河畔建万福寺,后改名大德护国寺、湘山寺。播州土司从杨选开始,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待宗教的政策,甚至他们自己也参与宗教活动。土司杨选、杨粲大修琳宫、梵刹,安置道士、和尚,众多学者、僧人、道士纷纷来播,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逐渐兴盛起来。播州土司信仰的是多神教,神佛以上帝、释迦为主。杨价(?——1243年)主政期间,在播州城西碧云峰下、公府西北隅建大报天一正宫,“中严帝像,壁涌释迦玄元主徒”。之后杨文、杨邦宪、杨汉英都奉祀惟谨。杨嘉真和其子杨忠彦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据《遵义府志·金石》载,当时立有一《玉皇观碑》,上有《大报天一正宫记》文,叙述了寺观建造历史、传承和变化。杨氏易故额为昊天宝殿,把最高的人格神皇皇上帝作为崇奉对象,认为它高居九重之上,“降衷下民,以自然为功,以大生为德,无一命不由其赋予,无一物不被其化育,巍巍荡荡,不可得而名言。故以形体谓天,以主宰谓帝,以妙用谓神,以性情谓乾;以气色情位相备则曰苍昊旻上;以方维则曰皋变玄幽皓朱炎阳;以中央则曰钧天;合而言之则一而已矣。”南宋淳祐7年(1247年)田通庵坟墓里刻录的一首诗歌“失脚人间几十载”也有佛教文化的信息。1402年,播州设立道纪司,1407年,设立僧纲司,驻地在今天的观坝永安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