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23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20

“四轮同转”释放加速度

——思南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情况扫描

□梁祖江

  近半年来,思南县加快推进自身项目建设,一个个新变化、一处处新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与此同时,该县还交出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喜人“成绩单”:综合测评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中排名第23位,全市排名第3位,比2014年省排位同比上升13位、市排位同比上升2位。加速度发展的背后,是该县近年来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轮同转”的巨大能量和效应得以释放。据统计,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8.21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完成70.56亿元,同比增长23.1%。

  新型工业化:山旮旯成聚宝盆

  今年上半年,思南经开区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建设,该县城规划面积已达到50平方公里,管理面积达到295.9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人口达到22.8万人,建成区人口达到16.2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8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思南引进一大批低碳、绿色、环保企业进园区。截至2014年底,该县入园项目达9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个。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5.72亿元,同比增长29.8%。速度与质量同在。省环保厅发布3月全省环境月报显示,全省88个区县中,思南县城区AP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

  此外,城市空间的扩大,使受制于乌江峡谷的思南市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新建城市广场5个,新建城市小公园、小花园50个,城区绿地率达25%以上。

  新型城镇化:老山城成新都市

  近年来,思南以县城扩容提质为载体,大力实施产城、教城、景城一体联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北、双龙、邵家桥三个新区建设步伐,使原先受困于峡谷的小山城,拉开了中等规模城市的发展空间。

  推进景城融合,建设宜游城市。着力打造“山水相连、景城相依、和谐共融”的优秀滨江山水旅游城市。目前,九天温泉城、兽王山公园、花灯广场已对外开放,完成安化历史街区的修缮保护工作,万寿宫、川主宫、周家盐号、永祥寺、府文庙、旷继勋烈士故居等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宜业城市。把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工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以建材、石材为主要产业的石材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已建成20条石材生产线,产值达到20亿元。占地面积约为2500亩,总投资约80亿元的双塘商贸物流园区初具规模,是黔东北规模最大的综合商贸物流园。

  推进教城融合,建设宜教城市。总投资12亿元的教育园区初具规模。新建了思南三中新校区、田秋小学、思齐实验学校,改扩建了城北小学,全面化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思南中学新校区、县职校新校区、新华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教育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为促进“三位一体”联动发展,近年来,该县以交通为重点,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目前,有铜遵公路干线横穿县境东西,乌江黄金水道纵贯南北,500吨级船舶即将通航,杭瑞、思剑两条高速公路“十”字交汇,都匀至黔江、遵义至吉首两条铁路纳入建设规划,公路、铁路、水运立体达交通正在形成。

  除“大动脉”外,思南还加快丰富“毛细血管”。目前,修建了乌江二桥、乌江三桥两座城市大桥,修建了双龙大道、中和大道、乌江大道、温泉大道、梧桐大道、腾龙大道、城北大道等城市骨干道路,改造城市道路16条。正在加快建设双龙大道连接邵家桥新区大道、邵家桥新区东西两岸滨江大道、邵家桥新区一桥等城市道路工程。

  随着思南至印江城际快速干道、联接黔北机场快速干道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思南依托产城、教城、景城一体联动发展,到2020年城市人口必将超过30万人,真正成为乌江边上一座中等城市。

  农业现代化:小园区成大能量

  近年来,思南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三个万元”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完善和探索了产业经营模式,凸显新的发展效应,释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能量。

  实现了整县脱贫目标。去年,该县共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6.34个百分点,有宽坪、香坝、亭子坝、长坝等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顺利实现“整县脱贫”目标,完成了同步小康“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探索了农村改革经验。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以水养水”改革模式在全省推广。青杠坝村“服务型”和“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小德浩村“整村土地流转建设聚心农场”模式列入全市改革先进经验。邵家桥镇行政“综合执法”破解乡镇末端执法弱化改革,被列入全市改革教材。“沉睡山林资源”林权流转成为全市样板。塘头镇“市场元素”助推农村集中建房获得市委认可。

  推进了荒山绿化。探索“岩山变金山银山、荒地变绿地宝地、茶区变园区景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张家寨生态茶示范区8家企业和10家专业合作社,已建成集中连片茶园3万亩,入社农户3800多户,带动一万多人致富。2014年综合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

  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2014年以来,先后在塘头镇城南新区、青杠坝,长坝镇龙门、大坝场镇坪山等地实施市级集中建房示范点12个,规范化建房1200户,现已实际建成1357户,完成率达113%。

  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农业增效、农村巨变以及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今年上半年,该县一产增加值完成9.6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72元,同比增长13.6%。

  旅游产业化:旧资源成新优势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众多美景藏深山。近年来,该县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们的发现,使思南旅游冷热互动、山水交融,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完整性、独特性、互补性。

  与此同时,思南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着力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目前,全县已累计引资近30亿元投入旅游产业发展。此外,组建贵州乌江石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旅游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拟投资10亿元开发石林、白鹭湖景区;引进外资6亿元投资开发万圣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

  特别是通过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思南一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完善。仅去年一年,该县就总投资18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完成了石林景区大门、石林主会场、思林旅游码头等44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借这次大会,思南还一举拿下“中国楠木之乡”、“思南温泉-石林AAAA旅游景区”两块金字招牌。

  而今,依托“石林、温泉、乌江、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着力探索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发展路子,思南已形成全域化“大旅游”格局。先后获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全国地质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古建筑群、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等六张旅游“王牌”。此外,建成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

  “为了彰显石林、温泉、乌江及历史文化这四张‘名片’实施精品辐射战略,成功创造了属于当地的旅游品牌,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模发展,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思南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值得后发赶超县(市、区)参考和借鉴。”“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评选专家在对思南的颁奖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