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变“生态”为“福利”
□龙柳仙
夏日的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参天的古树把村寨层层围住,碧绿的湖水随风荡漾,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镶嵌于青黛之中,不时飘来一阵高亢的苗族飞歌……
“我们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树龄逾百年的古树近千株,其中不乏红豆杉等珍稀物种。”村委会主任姜兰辉对村里宜人环境甚是自豪。
文斗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2004年,文斗村成立村级绿化基金,村民每植一棵银杏、红豆杉、香樟等珍稀树苗并成活,将获得20元到100元不等的奖励。
敬重自然的文斗村民也享受到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当地林茂水丰,水美鱼肥,山泉水养出的鱼肉柔嫩鲜美,畅销周边。
“我们的鱼从来不愁卖。”村民姜昭贵依托山脚的水库养鱼,年收入8万多元。目前,文斗村已有30多户村民发展生态养鱼,年收入近200万元,户均收入6万多元。
在锦屏的另一个寨子,也同样延续着这样爱树护树的传统。
走进锦屏县平略镇平鳌村,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红豆杉、木荷、枫树……历经沧桑依然苍翠挺拔,这跟当地的优良传统和严格制度分不开。
“属村集体规划的风景林木区,不允许任何人采伐,否则按林木的大小每棵分别交50元至300元的违约金,并责令在5年内培育出风景林木10棵。”由村民大会通过的村民自治合约上明确规定。
2010年,一名外地老板来到平鳌村,见到村民姜承瑶门前的一棵紫薇造型美观,花开正艳,想花5万元将其买走。姜承瑶老人听后,微微一笑,摇头不语。老板以为是开价低了,表示愿意提高价格。老人还是拒绝了这个老板:“不要说是5万元,就是十万、百万也不行。这棵树是老祖先留下来的,自我爷爷辈,这树就这么大了,经过多少代人,这棵树年年开花。我不能为儿孙留下什么财富就算了,再把老祖先的东西卖了,就是不孝不敬。”老板听罢,对老人非常佩服。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自祖辈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如今得到了发扬光大,也成为锦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石。
“良好生态是锦屏后发赶超的大优势,绿色是秀丽锦屏的主色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锦屏县长杨伟说。
全国最大的乡村林场春蕾林场面积超过10万亩,林木活蓄积量达70万立方米,是锦屏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春蕾林场充分利用林场的生态资源,发展林间套种经济林和林下养殖等多种种植、养殖方式,建立柑橘林基地1000余亩、高产油茶基地500余亩、松杉苗圃基地500余亩,种植钩藤、金银花等经济林近400亩,建设林下养殖基地1个,存栏土鸡上万羽。
春蕾林场还借势三黎高速公路的便利条件,利用其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建设两家农家乐和一家宾馆。“今年五一,我们宾馆爆满,旁边的农家乐也是游客不断。”春蕾林场宾馆老板杨从天介绍。
在锦屏县龙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里,初次挂果的蓝莓熟了,每天都迎来不少游客到此观光品尝。据介绍,该园区是省重点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建设范围覆盖敦寨镇、新化乡2个乡镇,龙池村、亮司村等13个行政村。园区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3.56万亩,采取家庭农场经营、合作社经营、公司经营等方式,新建集中连片蓝莓、柑橘、金秋梨、杨梅等经果林30.6万余亩,经果林套植经济作物示范试验种植面积180亩,经果林下养殖生态小香鸡10万羽。
自2013年建园以来,园区引进重点企业4家,累计到位资金1.25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微型企业8家,家庭农场11个,种养大户22户。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5.95亿元,销售收入4.52亿元,销售利润2.04亿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897元。
锦屏县多方筹资,共计投入项目资金4200万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同时,结合园区观光农业的需要,在周边村寨开展新农村风貌整治等建设工作。“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充分利用园区优越的山体旅游资源和锦屏当地特色文化,培育多种产业及经营主体,打造农业产业与观光休闲、康体健身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龙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锦屏着力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全力抓好“6个10万亩”的精品水果、蔬菜种植、楠竹种植、中药材种植、油茶种植和生态养鱼工程,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不仅要产业强、生活好,更要生态美,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