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产投基金来了
政策加码促PPP项目提速落地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的贵州,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设频频见诸行动。
7月7日,由贵州道投融资管理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贵州PPP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准设立,标志着全省首家PPP专业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面世,贵州首支PPP专业产业基金亦有望在年内发行。
记者了解到,此前贵州已设立多支产业投资基金,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重要抓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发展,先后争取产业基金3.9亿元支持贵州勤邦公司食品安全技术等16个项目落地转化,撬动社会资本上百亿元投入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首家PPP基金公司面世
据介绍,贵州PPP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起设立并管理贵州PPP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贵州PPP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规模为20亿元,目标主要锁定全省基础设施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目前在我国,PPP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较长、投资收益有限等特点,令社会资本尤其是资金相对分散的民间资本有所顾虑。设立产业基金入股PPP项目,可减轻PPP项目的财务压力;同时在合同能有效履行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稳定、风险也较低,正成为PPP融资的新模式。”贵州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贵州首家PPP专业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后,将采取PPP模式投资于省内环保、节能、交通、市政、水务、水利、“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重要诉求,引导社会资本长期投资于相关产业,促进、支持全省PPP项目健康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是贵州产业投资基金首次引入上市资本发起设立,实现了PPP产业投资管理机构和引入上市资本的“双创新”。
上述负责人称,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模式和渠道,贵州省发改委探索设立PPP产业投资基金解决PPP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问题,并创新性地将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来源向上市公司“试水”。
目前,该PPP产投基金募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预计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基金募集主要工作,并计划于11月完成基金发起设立工作。
政府项目逐渐打开大门
据了解,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效果。
2014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PPP管理文件,明确涉及供水、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交通、新能源汽车、地下综合管廊、医疗、体育等30个示范项目,掀起了社会资金向政府项目“靠拢”的热潮。
今年5月22日,《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正式出炉。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文推广PPP模式,PPP政策可谓“快马加鞭”。
同时,地方政府也频频加码PPP项目。去年,贵州省组织20多个项目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全国性PPP示范项目推介,最终由中信银行贵阳分行牵头的“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项目”获批为全国性PPP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27亿元。
去年9月,贵阳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中信水务为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PPP项目建设投资人。根据协议,中信水务贵州公司采取PPP模式,负责三桥污水处理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移交工作。
今年4月,贵州省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暨金政企融资项目推介会”,集中推介首批涉及市政、交通、公共服务、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101个PPP项目,涉及资金1628.44亿元。项目主要分布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供气、地下综合管廊、公路交通等15个行业,呈现市场化程度高、前期工作成熟、示范带动作用强、有一定合作基础等特点。
推介会上,贵州省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PPP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的开启,意味着贵州已逐渐打破行业垄断及市场壁垒,向社会资本敞开了政府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大门。
记者日前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PPP项目库专栏首批公布PPP项目1043个,贵州的29个PPP环保项目位列其中,主要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