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套种桂花 树下养殖土鸡
贵州:茶叶质量安全催生循环经济发展
□王 芳
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62万亩。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在推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有机栽培、绿色栽培的理念,降低化学农药用量,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
走进黔北凤冈县凤冈玛瑙山茶叶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碧绿的茶海。一张张颜色各异的虫诱色板,犹如一个个跳跃的精灵随风起舞;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犹如一个个战士守护着这片茶园。
诱虫色板和太阳能杀虫灯,是目前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和措施。茶园的主人介绍说:“因为黄色板的作用比较明显,我们都笑称茶园里开始了一场‘黄色革命’。”
如今,在贵州茶产区几乎看不到农药的痕迹。插满茶园的,是一株株黄色的物理粘虫板。漫步茶园,总能闻到空气中有一点淡淡的苦味,原来是茶农们喷洒的生物农药——苦参碱。苦参碱是生物农药的一种,用于茶树病虫害的防控,现在在凤冈茶园里使用的生物农药已有9种之多。
“生物农药见效慢,以前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用。”茶园主人说,为加大茶园绿色防控力度,凤冈县政府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老百姓使用生物农药。
“茶园套种桂花、树下养殖土鸡”,也成为贵州茶产区的一种时尚。凤冈县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套种桂花可以营造茶园生态小气候,保护茶叶害虫的天敌;树下养鸡既可以让鸡吃掉害虫,鸡粪还可以给茶园生产有机肥,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同时,套种的木本花卉和养的鸡,又成为茶农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凤冈立体生态茶园模式只是贵州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茶产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说,作为绿茶出口大省的贵州,茶叶绿色防控受到广泛关注,一直严格按照标准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全面提升黔茶质量安全水平。2013年11月,贵州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联合开展《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开辟茶树有害生物控制新途径、新技术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全面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了有机茶叶的生产。
同时,贵州省选取黔北湄潭县田家沟、凤冈县田坝村各200亩茶园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平均每亩节约防治成本203元、新增经济效益约690元,静电喷雾技术用药量比常规喷雾减少32.73%、防治成本比常规技术低20%,农药残留符合欧盟标准要求。新技术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全面升级提供技术诸备和科技支撑,促进了以凤冈、湄潭为代表的有机茶叶生产。
在贵州茶产区,几乎看不到农药的痕迹。图为雷山县苗族群众在生态茶园里采摘茶青。(张希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