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梁杰通过提案指出,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0个工业园区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是“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大举措。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平台,有其自身的理论规范,应当遵循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中应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地分析和解决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以保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
严格工业园区建设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
□本报记者 何 博
工业园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明显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划出的一定范围的工业经济开发区,这种经济开发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目标,以提供优惠优质的软硬件环境为手段,吸引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达到工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梁杰委员告诉记者,我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地方财政投资的带动下,吸引和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融资参与园区建设,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聚集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928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9%,比上年度提高6.9个百分点。小河-孟关、仁怀-习水2个园区总产值分别达到521亿元、501亿元,率先突破500亿元大关,加速向千亿级园区迈进。贵阳高新区(麦架-沙文,白云,贵阳高新信息产业园)、开阳、瓮安-福泉3个园区总产值分别达到355亿元、310亿元、303亿元,向500亿级园区迈进。息烽、水月等15个园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盘县盘南、松桃等21个园区总产值超过50亿元,全省工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力争建成8至1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重点产业园区,建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
因此,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区更是吸引了各地政府及投资者的目光,通过兴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的科学研究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了主力。
梁杰介绍说,现代工业园区功能主要集中在要素集聚功能,工业园区凭借其优越的软硬环境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智力、科技、财力、物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纷纷涌向工业园区,从而使园区产生区外不可能产生的集聚效应。辐射扩散功能,作为增长极的工业园区发展到极致后,便会产生极化效应,先进科技、专业人才、过剩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在极化效应作用下向园区外围辐射和扩散,从而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孵化培育功能,工业园区通过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对新技术成果、科技小企业及科技创业者具有显著的孵化培育作用,使其渐渐发育成熟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孵化和产品孵化是其孵化功能的主要表现。生态经济功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生长,互利共赢。
工业园区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
梁杰委员告诉记者,从整体上来看,贵州省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在加快,园区工业总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园区工业用地紧张。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人口不断扩大,加之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土地大多用于城市居民楼建设,导致城市工业园区建设土地资源不足。园区建设居民搬迁资金消耗大,使得园区建设征地比较困难。相反,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许多土地资源因无人耕种而荒废的现象频繁发生。贵州省城乡土地两极分现象趋势加强,越演越烈。
园区投融资困难。贵州省工业园区融资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其主要原因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少。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结构贷款保守,对贷款对象的要求严格。三是政府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以2010年为例,省政府投入支农资金371.6亿元用于农业建设,是“十五”的2.7倍;另外,省政府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用于帮扶农村贫困人口,投资103.6亿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四是招商引资困难。贵州省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陆交通欠发达,工业园区向外引资存在困难。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虽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仍然有一些园区处于“无路、无水、无电”的三无状态。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园区科技含量低、科技人才匮乏。贵州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科技含量低,目前大多数的工业都处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的主导产品都已模仿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研发能力。科技人才不足。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77万人,比2005年同期减少了0.15万人,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43%。
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园区的建设要实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打造园区品牌和特色。目前,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全省各地都在建设工业园区,由于盲目跟风,没有考虑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园区内产业布局混乱,导致园区建设资金耗损大,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当前,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如园区规划落后、园区定位不清、园区特色不明、生态园区匮乏、园区粗放经营、产业链短小等。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平台,有其自身的理论规范,应当遵循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中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地分析和解决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以保证我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工业园区发展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正在成为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十分紧迫。为此,梁杰委员就我省建设工业园区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我省工业园区建设立法工作。确保我省工业园区建设有法可依。
2.建立严格的工业园区建设准入标准和严格的审批程序。在土地资源、原燃材料、零配件、能源、交通、人力资源、产品市场、产业链、投融资功能、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环境影响性等等制定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有效预防工业园区建设前期风险机制,防范与未然。
2.建立严格的工业园区运行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对已经批准开工建设和运行的工业园区进行中期或年度考核,对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等进行综合评价,防范运行风险。
3.建立科学的工业园区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机制。工业园区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工业园区如果“开而不发”,一般占有几万亩、几十万亩甚至上百万亩的土地,杂草丛生、闲置率、空置率远远超过预期、巨额贷款成为呆账坏账,那么政府风险、银行风险、企业风险、市场风险都十分巨大。因为一般而言,工业园区往往是地方政府、企业、银行互相绑架,风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