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9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25

  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从国有资本独家经营到多元化投资格局,短短几年时间,晴隆县茶产业焕发出无限活力与生机。特别是,在省政协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省直部门的支持下,该县抓住发展机遇拟建茶籽古化石博物馆园区等,无疑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抢抓机遇 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一瞥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外来资本投入 改变茶产业的格局

  晴隆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虽然使该县成为全省第一批20个重点产茶县和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但长期以来,该县茶叶种植、加工与销售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依靠国有企业发展的晴隆茶叶种植规模小、品牌影响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

  针对茶产业发展现状,自2008年开始,晴隆县接连出台两个“一号文件”,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对茶叶产业进行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该县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制,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有资本主导全县茶产业的格局。

  此外,该县还鼓励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人员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建设茶园、领办茶叶企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对土地流转种植茶叶的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借助改制契机,该县加大对茶产业投入,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投入茶叶产业,整合土地开发复垦、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使全县每年投入到茶产业的各类资金均在1000万元以上。

  记者注意到,产业改制迅速激活晴隆茶叶产业发展,省内外各类资金纷纷投入到晴隆茶产业。

  大量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了晴隆茶叶加工水平提升,扩大了茶叶品牌影响力。改制之前,该县茶叶品牌只有一个,因品牌少且影响力有限,全县茶叶基本以卖茶青为主,在产业链中扮演原材料供应角色。随着品牌打造力度加大,带动了茶叶产品附加值提高,去年,每公斤茶叶平均增加产值100元左右,最高的每斤价格超过2400元。今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晴隆茶叶一举获得了3个中国名茶金奖,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调整结构 茶叶产量、产值、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共黔西南州委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出台以来,为做大做强茶产业,晴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晴党发[2008]1号)文件、《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晴党办发[2008]1号)文件、《晴隆县2013至2014年度茶叶产业工作安排意见》(晴党办发[2013]135号)等文件。从整合资金、生产加工、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市场建设等环节进行扶持。通过几年来的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晴隆县的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平。

  该县县委姜书记介绍,截止2014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3.86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安吉白茶、金观音、黄金芽、福鼎大白、龙井43、黔湄601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叶种植分布11个乡镇,涉及茶农3万户近10万余人。

  茶叶企业发展呈现新局面:该县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6家、茶叶加工企业56家。其中资产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县茶业公司、吉祥公司、巨鑫茶叶合作社),州级龙头企业11家。通过了QS生产许可及市场准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4家。全县有机茶园4160亩,其中鸿茗茶业有限公司2160亩,巨鑫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亩,吉祥茶业有限公司500亩。

  更喜人的是,记者采访发现,因调整结构,该县茶叶产量、产值、农民收入显示出逐年增加。

  如: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1800吨、产值6000万元,农民收入4000万元;茶叶企业增加值增长27%,实现利润增长20%;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2012年茶叶产量2000吨、产值7000万元;农民收入5000万元;茶叶企业增加值增长29%,实现利润增长22%;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2013年茶叶产量2543吨,产值9599万元;农民收入7523万元。茶叶企业增加值增长32%,实现利润增长25%;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2014年,全县完成茶叶产量2609吨,产值10091.8万元;农民收入8000万元。茶叶企业增加值增长35%,实现利润增长27%;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积极参加省内外组织各类茶事活动

  记者了解到,为大力发展茶产业,晴隆县积极参加省内外组织各类茶事活动,近年来组织20多家茶叶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上百余次。在省内外茶叶集散销售中心城市举办的各种品茗会、茶博会、推介会上,“晴隆绿茶”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在兴义、贵阳、楚雄、南宁、济南、成都、苏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了晴隆茶叶专卖店(或代理销售点)。利用“晴隆绿茶”地理证明商标,打造晴隆茶叶公共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营销网络,做好茶叶销售及品牌宣传。

  据姜书记介绍,该县现有注册茶叶商标16个主要有“晴隆绿茶”、“贵隆”、“禄祥”、“贡峰”、“林可沁”、“晴红”、“山鸟头”“凤欲飞”等。其中晴隆绿茶”、“贵隆”、“禄祥”为贵州省著名商标。2009-2012年,晴隆县连续四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1年3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晴隆绿茶”地理证明商标正式注册使用。茶叶产业作为晴隆县的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平。

  记者采访得知,晴隆县在优化茶产品结构,增加茶农收入的同时,大力开展种植茶叶技术培训工作。该县内茶叶企业利用县境内种植的“云大”、“黔湄601”等大叶品种开发生产了质量上乘的红茶、黑茶;利用引进种植的特色品种“安吉白茶”、“金观音”分别开发生产白茶、乌龙茶等。红茶、乌龙茶、茶酒、白茶等新产品的开发,综合利用了茶青原料,为茶农亩均增收1500元,大幅度解决了夏秋茶弃采,茶园失管荒芜等严重问题。

  为提高技术,该县广泛开展培训工作,集中全县专业技术力量,以茶产业技术培训班为龙头,以各乡镇茶叶基地和茶叶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开展茶产业种植能手、营销经纪人、制茶师、熟练采茶工培训,采取集中培训骨干、进村培训茶农,努力实现培训工作全覆盖,有效提升了茶农的科学种植水平。全年累计发放培训资料10万册,内容涵盖生态茶园的创建及规划、绿色防控技术、茶园修剪、水肥管理及晴隆绿茶加工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提高了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广大茶农的好评。累计培训茶产业实用人才3万余人,其中茶叶种植能手1.2万人,营销经纪人0.3万人,制茶师0.2万人、熟练采茶工1.3万余人,带动全县10万余农民从事茶产业致富奔小康。

  进一步打造“晴隆绿茶”品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全省各地都在将茶产业作为地域经济增效的工作,晴隆也在想方设法创作自己的品牌。

  该县是从哪些方面打造品牌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县的具体做法为:

  一是打造“一块牌子”。茶籽化石是晴隆茶文化、乃至贵州、中国茶文化、茶树原产地的载体。要充分利用世界唯一茶籽化石这块牌子,打造晴隆绿茶品牌。一是借助报刊、宣传画册、电视、网络、茶叶产品包装、全国茶事活动以及在晴兴高速、汕昆高速、沪昆高速等建设巨幅永久性广告牌大力宣传茶籽化石,组织举办以茶籽化石之乡为主题的茶事活动。二是利用这一资源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如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等、袋泡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好产业。三是做强“晴隆绿茶”公共品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利用“晴隆绿茶”地理证明商标,打造公共品牌,引导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晴隆绿茶”系列产品,拓展市场营销网络,提高晴隆茶叶品牌知名度。建立一套完善的“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品牌运作机制,提高晴隆绿茶的品牌知名度,促进晴隆茶产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与此同时,该县为进一步打造“晴隆绿茶”品牌,积极提升加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如:建设茶青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保持采摘优势,为茶农、经纪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促进本地加工企业提高名茶加工技术和水平,使其在名茶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大名优茶的生产比重,引导本地加工企业夏秋茶期间收购一芽一二叶原料加工优质茶,通过价格优势逐渐改变我县夏秋茶期间只生产大宗茶的习惯,实现原料增值。此外,积极抓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该县茶叶站要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以茶叶优质高效生产为最终目的,对技术培训工作长抓不懈。 在培训方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采用多媒体教学、田间实训指导、外地观摩学习等形式,构建专业技术+示范农户+带动农户的农技推广体系。

 

晴隆决心将茶产业打造成该县重要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