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8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16

“九山半水半分田” 脱贫致富不等闲

——岑巩乡村旅游富民侧记

□吴寿静

  仲夏时节,青绿的红豆杉树林或是桃园树丛中,游客们漫步其间,拍照留影或体验采桃。如今,在思州大地 “当一天农家人、喝一杯富硒茶、吃一餐农家饭、住一夜土家楼”成为旅游热点。

  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每天到我们这游玩的车都排成了长龙,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都来观赏红豆杉,我们为游客当导游和解说,也能挣到不少外快。”6月11日,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的吴光辉乐呵呵地说。

  枞树菌、折耳根……6月11日10点,在水尾镇马家寨村“大菜园”餐馆,时令农家蔬菜和野菜都准备就绪,等待客人的光临,老板吴能先说,靠着景区的旅游资源,农家菜馆的生意每年能收入20余万元。

  这些剪影,记载着岑巩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铿锵步伐。像吴光辉、吴能先这样靠着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群众在该县数不胜数。

  近年来,岑巩县依托地方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重点对有旅游发展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大的贫困乡镇、山村开展旅游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让贫困群众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整合资金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岑巩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山峦重叠,河溪纵横,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过去由于旅游产品单一,道路交通不便利,前来游玩的客人十分稀少。为改变这种状况,该县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旅游镇村的接待条件。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等服务设施为重点改善对象,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增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

  “以前公路没有修好,雨天出门一身泥、晴天出门一身灰,有游人到马家寨来玩,也不会在这里住宿。现在公路修好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我的旅社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十来万。”水尾镇江南旅社的老板吴文生激动地说。

  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农村通村油路、通村水泥路等系列项目的推进,乡村道路交通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乡村生态旅游服务水平,为全县旅游扶贫注入了强大活力。

  产景融合 搭建持续发展平台

  为了让生态旅游实现有章可循,持续发展,该县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项目,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扶贫发展道路。

  “在城里呆久了,能接触到潺潺溪流,漫步在恬静悠然的田园中,不仅消除烦恼疲惫,还让我感到心情舒畅。喜欢青山环抱、竹林葱翠、瓜果飘香的农家环境。”周末从贵阳来到该县客楼镇体验水蜜桃采摘的张小婷如是说。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如今,该县依托景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正以纯天然独特的环境和山里人的纯朴好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目前,该县乡村农家乐遍布11个乡镇,管理规范,档次提升,品质优化,集群效应显著。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保护了青山绿水,优化了生态环境,更带来了经济效益,让秀美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 醉了游客富了农民

  为了让精品景区和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发展,该县着力打造陈圆圆归隐地、龙鳌河等精品景区周边农村、田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多方面满足游客需求。引导周边乡村农民参与旅游接待,主要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

  “买汽车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借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我们这些穷山沟沟的人也能够买得起小轿车了。”依靠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农业致富的曾朝坤,去年花14万元买了一辆轿车,为自己家添置了新“家当”。

  乡村旅游不仅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还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致富”等四个就地化,让村民充分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县乡村旅游“破茧成蝶”,独领风骚。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从8.2万人增至43.98万人,旅游收入从0.093亿元增至1.79亿元。2011年至2014年,3年累计脱贫46876人,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旅游业成为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