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8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10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农户依托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的模式正在得以不断发展。有专家指出,我省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农家乐”的层面,尚缺乏特色民俗文化的开发。

贵州乡村旅游的文化渴求

□本报记者 曾 丹

  乡村旅游大发展

  “贵州是我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将发展旅游业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规划建设村寨,挖掘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倍增,带动了百万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红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山地农业为资源依托,围绕“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发展”这个主题,开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早在2002年,我省就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2006年编制完成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投入8亿多元进行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关部门制定了乡村旅舍等级评定等一系列行业标准。200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截至目前,贵州省累计投入旅游国债资金数亿资金用于黔东南、铜仁、黔南等民族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95万元,用于乡村旅游民居旅舍客房、卫生间、厨房改造及标准技术设计和标识标牌制作等配套设施建设。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特色农业中的特殊作用,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旅游扶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了新一轮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每年重点打造2至3个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点,力争2015年底建成10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龙头企业,乡村旅游扶贫总收入达20亿元,项目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200万以上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得到实惠。

  文化缺失遇瓶颈

  “正是由于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态所致,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在各种主题游活动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乡村旅游在我省大部分地区,还仅仅是以“农家乐”的面孔出现,展现给游人的不过是吃吃农家饭、游一游乡间的景色,而且许多游人在游玩过程中最沉迷的竟然是棋牌乐。

  以贵阳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阳市以花溪、乌当、青岩古镇为代表的农家乐,大多数是依靠景区景点优势来实现,很多景点的活动就是“农家乐”,仅花溪平桥的“农家乐”就有上百家,这些农家乐大都设施陈旧,卫生条件极差,吃饭和打麻将几乎成了这里的主打项目,除此之外别无活动,加上近几年来,农村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农家已经渐渐进化成“半农半城”的格局,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一去不复返,随便找一处“农家乐”,看到的却是清一色的瓷砖房、农家主人风俗习惯大多数城市化,乡村“味道”已经消逝。

  对于这种现象,采访中,不少市民谈到,旅游者参加“乡村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亲近乡土放松心情。如果“农家乐”仅是让城市居民换个地方打牌、睡觉,这样的“农家乐”可以“乐”一回,第二回恐怕“乐”不起来了。

  针对这种现象,采访中,贵阳市旅游局市场处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贵阳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贵阳市农家乐迅猛发展的背后,问题却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吃饭、打牌、钓鱼,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这与我们要希望“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新产品,发展和建设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的定位相去甚远”;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使“农家乐”越来越难从旅游业中获利。

  这位负责人还谈到,其实从大范围看,乡村游还应该包括古村落、古寨子及乡村中的自然景观,比如说,层层起伏的梯田,农夫用水牛犁田,还有我省农村中村民们有用掏空的树干引流山泉灌溉的劳作习惯等等,这些体现着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自然”都应该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内涵。

  民族文化是灵魂

  去年11月,雷山的苗年活动在短短几天就引来了数十万游客。苗年类似汉族的春节,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据悉,雷山苗年从2000年至今,走过了14个年头,苗年变成了雷山一张“烫金”名片。走进雷山,可以领略到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女戴银花,男吹芦笙,旋律流畅的民族风情,还可欣赏到完好的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

  “去年雷山苗年,主打牌是原生态苗族文化。”雷山县苗学会副会长唐生长介绍说,活动当天,雷山县16万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无比热闹与欢腾。精美的苗族服饰,巡游时似“银河”,表演时似“银海”,场面壮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巡游,百头名牛对抗赛暨斗猪、斗狗赛、斗鸟赛,千名苗族银饰刺绣大师赛,笙歌歌舞大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体验观光。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突出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前不久,在我省举办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国家旅游局的专家们深切地畅谈了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感受。由于到过贵州多次,专家们对贵州的旅游资源颇为了解。他们认为,贵州应该凭借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禀赋来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进而推出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和地质奇观探秘等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系列产品。

  “世界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挖掘特色,乡村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次论坛会上,有专家提出,贵州高原山地造就的奇山秀水让贵州具备了“绿色喀斯特王国”的美名,分布在其间的农村自然村寨中,少数民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而保留了丰富的原生态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态的文化遗产与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既可满足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自然环境的兴趣,又可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应该基于这个基点,并结合现阶段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和规模,来寻找支撑点。

  除雷山苗年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水族春节“端节”也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的关注。水族端节又称“借端”或“借瓜”,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头至尾长达四十九天,可以说是世界上延期最长的节日。每逢端节,到三都自治县境内的水族人家品味特色九千酒,吃上几个农家菜已成为越来越多周边甚至相邻省份市民周末度假游玩的首选之地。

  “自贵州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来,各地方政府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着重开发民俗风情,随之而产生的乡村歌舞队、表演组等多种形态的民间风俗展示群体逐步形成,成为游客前往参观的‘主力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布依族的“三月三”、“四月八”,水族的“卯节”、“过端”,苗族的“六月六”、“搂茶节”、“苗年”等特色民族节会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特色“卖点”。